•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追寻那段英雄记忆

2020-11-22 11:40: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字号

  【记者走军营】

  追寻那段英雄记忆

  ——沈阳联勤保障中心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纪事

  光明日报记者 温庆生 光明日报通讯员 赵佳庆

  硝烟滚滚,忠魂烈烈。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新中国,打胜了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军威,谱写了一曲英雄壮歌。

  东北是抗美援朝的重要出发地和后方基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后勤沿主要道路配置兵站、医院、汽车团、高射炮兵、工兵、铁道部队等,修建各种地下仓库及掩体,在整个战区后方形成了能打、能防,能运、能储、能供、能修、能医的兵站运输网,为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后勤基础,也正是在这场战争中,诞生了多支后勤保障力量,使我军实现了由传统后勤向现代后勤蜕变的伟大转折。

  联勤保障部队发轫于风云际会的历史节点,承载着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伟大重托。今天,白山黑水间的沈阳联勤保障中心,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着力发展新质保障力量,在转型重塑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不容忘却的历史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总有几朵浪花,留在记忆深处。

  沈阳联勤保障中心第966医院坐落在中朝边境英雄城市丹东,在其院史馆里,一块刻有洪学智上将手书的石碑格外醒目:“发扬志愿军光荣传统再立新功”。无疑,70年前那场保家卫国的伟大战争,为医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宝贵记忆。年复一年,医院官兵在这里重温光荣历史,传承抗美援朝精神,而“志愿军总医院”早已成为这所鸭绿江畔军队医院的响亮符号。

  走进第966医院院史馆,老院长朱勇带着记者穿越回70年前的烽火战场……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悍然进行武装干涉,将战火烧至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开赴战场,与朝鲜军民并肩抗击侵略者,作为安东(今丹东)唯一一所担负伤病员分类转送任务的野战医院,东北军区第6陆军医院(第966医院前身)重任在肩。

  为了适应战时需要,东北军区第6陆军医院将医疗科室改为野战所、内科所和重伤所,分别迁至丹东的宽甸、永甸、河口待命,在百余公里的边境线上接收朝鲜战场运送下来的伤员。

  那一年的朱勇,还只是个16岁的女战士。前线医疗救援吃紧,她毫不犹豫地咬破手指,用血书请战上前线。在朝鲜熙川,朱勇和战友们与死神赛跑,经历着生死考验,她们时常连续一两天不休不眠,冒着敌机轰炸,抬着担架抢运伤员;在漆黑的夜晚,凭着听觉寻找伤员,一路把伤员背下阵地;蹚着山洪,深一脚浅一脚地将伤员往高地转运……

  走进白山黑水间多支保障单位,记者发现像第966医院这样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洗礼的部队还有许多——

  在某汽车运输旅,官兵向记者讲述当年的汽车兵是如何在敌军空中轰炸、地面封锁、毒气战的残酷环境下,全力保障前线战斗物资运输,筑起“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的故事。

  在北部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兵向记者介绍当年组建防疫大队进入朝鲜战场,开展以粉碎美帝国主义细菌战为主要内容的卫生防疫工作的故事。

  在北部战区军事运输调度中心,官兵向记者讲述着当年东北军区铁道军事运输司令部组建“军事运输处”,最大限度挖掘东北铁路潜力,源源不断将兵员、装备和军需物资运往前线的战斗故事。

  一段段抗美援朝的战争记忆,一代讲给一代听,如同草原上的星星之火,点燃官兵的信仰之光。

  红色基因永续

  人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2016年9月13日,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授军旗并致训词,标志着联勤保障部队这支新质保障力量的成立。新的历史条件下,沈阳联勤保障中心官兵誓言将抗美援朝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有三怕,一怕没饭吃,二怕没子弹打,三怕负伤后抬不下来,这三怕都跟谁有关?”在某教导大队新兵营的大课堂上,原沈阳军区后勤史馆馆长徐文涛的发问让新兵们陷入思考。

  “这三怕都跟我们后勤保障有关。”新兵赵鹏抢先回答。这名大学生士兵当初的愿望,是到野战部队去,没想到被分配到大山沟里守仓库,一度情绪不高。课后,赵鹏向徐文涛馆长敞开心扉:“听了您这堂《抗美援朝战争的后勤保障》,我茅塞顿开,没想到后勤保障对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对战争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为自己能够成为联勤兵而感到自豪。”

  在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所属部队,很多官兵走进军营的第一课是在后勤史馆里上的。史馆里面陈列最多、介绍最详实、内容最震撼的,便是抗美援朝战争展区。

  “米、面、油、衣、被、车辆,这些看似平常的物品,那时却在战场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后勤史馆中的一串串数字、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故事,无不震撼着每名前来参观官兵的心。

  胜利精神长存

  一支军队的脊梁,不是武器而是精神。

  70年过去了,某汽车运输旅从当年的入朝作战第一支汽车部队,成长为今天联勤保障部队中唯一一支汽车运输旅,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当年“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筑起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的汽车兵之魂没有变。

  那年,汽车运输旅接到命令:远程机动,参加跨区实兵联演。一路上,官兵顶住闷热、疲劳和困倦的袭扰,跨越5省1区,连续机动6000多公里,准时抵达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没有一辆车掉队。

  战斗打响,车队在蓝军袭扰下越战越勇。当行至艰险陡峭的哈尔德勒山地时,重载运输车由于动力不足,在近70度的大坡前止步。

  “前面就是‘上甘岭’,我们没有退路!”部队长的战斗动员掷地有声。紧急作战会议决定,采取不同车型交叉编组,以动力强劲的自装卸运输车牵引其他运输车的方式分组“登山”。最终,车队突破天险,成为最快机动到位的参演部队。

  创新突破的精神在与时俱进中传承。

  金秋,辽南山区,某联勤保障旅卫生营正在执行演训任务。“前沿阵地遭敌远程火力打击,15名战士受重伤,急需血浆药品。”谁知,桥梁被炸无法通车,数公里山路,几十公斤血浆药品,靠人力短时间不能送到。

  千钧一发之际,4架小型无人机挂载储存箱从天而降,快速精准地将血浆药品送达“前线”。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22日 07版)

[责任编辑:房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