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要学习什么样的科学家精神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新时期新任务下的今天,广大青年特别需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向科技工作者学习,学习他们的家国情怀与爱国热忱,学习他们不慕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我国科学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怀揣一颗拳拳爱国之心,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返回国内,开创了中国肝胆外科研究新领域;怀着一腔炽热爱国之情,气象学家叶笃正不顾美国政府百般阻挠,坚持回到祖国,支持祖国的科研事业。对于每一位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而言,他们的成就无一不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对于肩负时代重任的青年人而言,要学习科学家这种爱国精神,胸怀祖国、胸怀人民,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施展才干,报效祖国,把个人的成长成才融入祖国的大发展中。
板凳甘坐十年冷。每一项巨大科技成果的问世,离不开敏锐的科学洞察力,更依靠科学家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甘坐“冷板凳”的奉献精神。科研的道路有时显得漫长而孤独,从科研规律看,研究成果往往难以一蹴而就,总有一个循序渐进、量变积累的过程。据调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三大奖项,从立项到结项的研究时间平均为11.4年,从结项到提名国家奖的时间间隔为4.4年。科技创新的要求越是迫切,越是要下一番沉潜专注功夫;越是盛行名利至上,越是要不为“名利”遮眼,为“路漫漫其修远兮”的科研事业奉献青春岁月,这是科技工作者们为青年人上的重要一课。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835年,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如是写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们正是在推动祖国科技进步、谋求中国人民幸福的道路上隐姓埋名、踽踽前行,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科技成果,铸就了内涵丰富的科学家精神。青年人应当铭记并学习这种精神,以家国天下为己任,不计名利,潜心研究,追随科技工作者们的步伐,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将个人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