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一村一寨总关情丨青海班彦村 易地搬迁开启幸福新生活

2020-08-30 11:31:00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字号

  青海省海东市的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搬迁后的班彦新村就坐落在这里。一大早,村支书仲关因保就在安排村里的各项工作,尤其是要为今天到访的游客做好准备。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班彦新村,视察易地搬迁工作。此后的几年间,班彦村村委会开始尝试新的发展道路,他们决定以乡村旅游带动村中的各项产业。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土族是全国28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自古崇尚彩虹,这里因此被称为“彩虹之乡”。可是,由于地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发展条件受限,贫困就如大山一样横亘在眼前。

  直到2015年,班彦村中的129户人家依然居住在一个叫沙沟山的山顶上,严重缺水、交通闭塞,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务工难、娶亲难,曾经是班彦村的“六难”。

  青海省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村支书 仲关因保:下个雪,下个雨,几天都下不来,上都上不去,他们以前的那里没路,靠天吃饭,雨下得多,庄稼收成好一点,不下雨的话,今年你看庄稼出都出不来。

  2016年,沙沟山上的129户484人,搬迁到了山下公路旁的新村。新村每户按照0.4亩院落、0.2亩集中养殖区的规模建设,同时实施自来水入户和标准化配电工程,厨房接通了天然气,班彦新村还利用青海日照时间长的自然条件,在房顶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光伏发电扶贫项目,每户平均年收入可达2500元。

  安家落户之后,班彦开始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在新村,猪棚统一规划,政府为每个贫困户发放5400元用于产业发展,鼓励村民养殖当地特有的八眉猪,创收脱贫。

  青海省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村支书 仲关因保:比如这几个小猪崽,它是今年2月份出生的,那一个是去年8月份(出生的)。

  2019年,仲关因保上任村支书,原本轻闲的他,如今忙得连自家的小猪崽也顾不上。

  搬出大山后,班彦村面貌一新,由于坐落在省道旁,交通便利,10公里外还有未开发的旅游景区,仲关因保飞快地调整思路,原来靠天吃饭的农耕村,正在利用地缘优势,尝试走上乡村旅游的路子。

  青海省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村支书 仲关因保:再走个10公里路,就是到佑宁寺,夏天的话游客挺多的。我们这里没有看头,就不种点花,采摘大棚这样没有的话,人们不看,看啥吗,没有看头,现在把这个搞起来,一天一天人多了。

  仲关因保计划通过打造花海吸引游客,再带动起村里的农家乐、盘绣园、酩馏酒坊等特色产业。

  村里的酿酒大户吕有金也看中了旅游带来的机会,想借此扩大自己的小生意。祖辈辈生活在沙沟山上的吕有金,十几岁起,跟着奶奶、妈妈在家中酿酒。

  班彦村六社村民 吕有金:8点钟开始我就干活上班了,洗好的粮食已经放到锅里了,已经加好水了。粮食的比例和水的比例,已经是兑比好的。

  酩馏酒是土族特有的一种青稞酒,起初没有人想到酿造酩馏酒也可以是一门生意。

  班彦村六社村民 吕有金:其他村庄的一个人来卖这个酩馏酒了,他当时说是一斤15块钱,这个的成本我知道的,我是酿过酒的。赚个多少钱,最少得赚个十一二块钱,一下子我就,哎呀,这个买卖我来做。

  7年前,儿媳妇央宗从西藏远嫁到这里,如今吕有金也打算将手艺传授给央宗。吕有金家世代是农民,沙沟山上,土地贫瘠看天吃饭,在他记忆中每个月也只能达到温饱。

  但就是那一次遇到外村人的闲谈,让吕有金抓住了契机,他开始在家中酿酒。与酒曲充分接触后的青稞,经过24小时的发酵就变成了青海人最爱的甜醅。再倒入酒缸中,室温保持20℃左右继续发酵。30天后,将发酵好的青稞再次倒入蒸锅中,小火慢蒸一个半小时,酒被充分蒸馏出来,变身成清澈浓香的酩馏酒。

  班彦村六社村民 吕有金:收入有点多了,成千上万的收入有了,我记得是卖了3万块钱,那是不得了的时候。

  搬迁到新村的时候,吕有金52岁,原本住在土坯房,连澡也舍不得洗的他,住进了设施完善的新屋,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参观新村的游客,都会来参观吕有金家的酒坊,久而久之,吕有金酩馏酒的名气大了起来,客人也越来越多。年份好的时候,还会有一大笔订单,一定就是上千斤。

  送走了游客,吕有金又迎接了一位重要的客人。

  吕有金生意合伙人 蒲占新:吕师傅,我上一次拿过来的水,是不是你用的这个水。

  班彦村六社村民 吕有金:是的是的,就是你们拿过来的水,是你们那个药水泉的药水。

  他们打算合作用邻村著名的药水泉,开发出更优质的酩馏酒。

  班彦村六社村民 吕有金:如果这个酒的口感好的话,我们两个在七里寺药水泉的旅游景区,那个里面,合作开一个酩馏酒的作坊。

  与旅游密切相关的传统技艺,除了酩馏酒制作,还有著名的土族盘绣。制作盘绣的带头人是张卓麻什姐,她从小就跟随奶奶和妈妈学习这种手艺。

  班彦村五社村民 张卓麻什姐:那时候15岁慢慢绣,16岁的时候自己的嫁妆也绣完。19岁出嫁,准备了四五年。

  20岁嫁到沙沟山的张卓麻什姐,在山沟里生活了近30年,村子交通不便,再加上自己也没有上过学,所以她也从未将女儿送去上学。

  班彦村五社村民 张卓麻什姐:那时候也不知道,反正家里的农活忙,就没送去学堂。我也后悔,念点书的话,没有这么费劲。

  自从搬到班彦新村后,生活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随时想做饭都有天然气和自来水,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即使是中午休息的这段时间,绣娘们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绣品,这已经成为她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一顿可口的家常菜后,张卓麻什姐还要回到盘绣园继续上班。因为信息闭塞,过去绣娘们并不了盘绣的价值,张卓麻什姐曾将母亲亲手缝制的盘绣婚服,以80元钱卖给了邻村人,补贴家用。

  班彦村五社村民 张卓麻什姐:没有这么一片,这么三片,这个一个,这个一个,还有一个,这么三片才卖了80块钱,那时候就可惜了。

  土族盘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今,它已经成为班彦的旅游名片。

  班彦村五社村民 张卓麻什姐:2017年3月金盘绣公司他们来了,(到)我们家来了,他说你们有没有你们做的什么盘绣?他看了我们的盘绣以后,才给我们下的订单,才知道我们的盘绣这么强。去年的话,我们这些绣娘们过来这边做的话,一天20块的补助。现在的这些老人们住在山上的时候,一毛钱都没赚的。现在老人们就挣了一万多(一年)。

  绣娘们的作品包含服饰、首饰等500多种,在国内外市场上畅销。54岁的张卓麻什姐如今成了村里的非遗传承人。

  搬到新村后,班彦人的视野更宽了,想法也更多了。勤劳的绣娘们把眼光看向外边的世界,而在外闯荡多年的人,却开始盘算着回乡创业。

  班彦村四社村民 吕志平:我现在开车要去工地,我村里面带出去了好多劳动者。每天要去工地,去监督一天的活。

  吕志平从20岁起就在附近城市的工地上打工,做过小工、搬过砖、修过墙,直到2007年接受技能培训,当上了架子工。

  班彦村四社村民 吕志平:我承包的是外脚手架,主要负责安全这一块。我踩的这个工字钢,现在它是外脚手架的底部,这个挑起来,然后从这个上面立了钢管,再往上起就属于外脚手架。

  在班彦村,像吕志平一样在外打工是这里大多数年轻人的选择。2010年起,吕志平有了自己的工程队,承包工地外脚手架的工程。工程队现在有70人,他们都来自班彦村。

  班彦村四社村民 吕志平:总共是大大小小9个工地。最好的匠人今年350(元)一天,一般的也就280到300(元)。

  工地巡视之后,吕志平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村里的樱桃园。这是他第一次尝试种樱桃,在此之前他已经考察、学习了半年的时间,这几日正是除草、拉枝的时候。

  吕志平不仅带着年轻人致富,还想办法让村里的老人和妇女多一份收入。近几年当地的绿化覆盖率越来越高,对绿化工人的需求量也在增加。班彦村的男人大多在工地打工,妇女每天在山上种树,日工资80元。

  班彦村四社村民 吕志平:现在咱们地里面拔草的、浇水的、拉枝的、剪枝的都是咱们本社的,第四社的。咱们班彦村一社的也来了好几个妇女,门口打工的话,工资是一样的,早晚能照顾到家里的孩子和老人,中午还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干家里的零碎活。

  回乡创业的吕志平,希望发挥自己的力量,帮助班彦新村更快地丰富旅游资源。由于他年轻有干劲,经验又丰富,县里的电商平台找到他,想让他做班彦村的第一个试点。

  班彦村四社村民 吕志平:村上对我也是个很大的帮扶。电商里面我多多少少能赚一点,然后补贴到我这个樱桃园,所以这个电商我也就接手了。

  电商对于吕志平来还是个新鲜事,每一次主播直播带货时,他都会在一旁认真观察学习。

  吕志平今年春天种下的樱桃树已经开花结果了,虽然今年最多只能产出二十斤样品,但是他十分期待三年后丰收的样子。

  吕有金的样酒已经被合作伙伴带走检测,如果成功的话,他将在另一个县城开启自己新的事业。

  班彦村不仅开辟了百亩花海,还计划在花海中设计10个旅游项目,招揽游客。

  易地搬迁,不只是“输血”,“造血”才是目的。班彦村充分利用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展乡村旅游产业。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告别贫困,成功实现了“逆袭”。思路拓宽了,他们的特色之路也将越走越宽。

[责任编辑:张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