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务实敢闯的汕头风头正劲

2020-08-30 10:57: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字号

  【经济特区辉煌40年】

  光明日报记者 王忠耀 吴春燕

  8月25日晚,汕头特区40周年灯光秀在市区时代广场全新亮相。绚丽的灯光、变幻的色彩吸引了过往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新推出的灯光秀分别展示了汕头独特的民俗文化、特区40年变化、城市繁荣风貌以及汕头喜迎亚青会的主题。时代广场灯光秀夜景早已成为汕头知名的“网红”打卡点。灯光秀利用时代广场及周边的高层建筑打造影视巨幕,通过视频动画,营造出色彩斑斓的灯光海洋,勾勒出一幅幅流动的城市画卷。

  汕头这个身上带着经济特区、省域副中心城市、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等多重标签的粤东重镇,40年来以打造“全国首创”、探索“全国率先”的精气神,完成了从手工作坊到完整工业结构形成,再到纺织服装、玩具动漫、化工生物制药等骨干产业集群构建的发展历程。明年即将迎来第三届亚洲青年运动会的鮀城,四十不惑,风头正劲。

  用改革在“滩涂”画出经济“微笑曲线”

  汕头经济特区筹办时,划出龙湖村西北角1.6平方公里的沙丘地带作为出口加工区范围。在当时首期规划的5个小片区中,第一个小片区仅有0.2平方公里。今日地区生产总值2694.1亿元的汕头,正是起步于那方0.2平方公里的滩涂。改革,是我们解码汕头发展史的重要工具。

  “办特区,财力和人才都极为重要,但重中之重还是改变人们保守陈旧的思想,对症下药、除旧布新。”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首任主任刘峰曾回忆称。1984年,汕头特区建立起了全国唯一的“特区顾问委员会”,由庄世平担任该委员会主任,香港各界21名代表人物担任第一批顾问。此后,北京、上海、澳门以及加拿大等地也先后组建起汕头特区顾问团(组),为汕头争取资金投入、优化投资环境、协助解决各类困难,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在引进外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汕头制定出台了《汕头经济特区个人独资企业条例》,成为我国首部个人独资企业法规,提出集体经济、横向联合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一齐上;在改革用人制度上,将原来执行的“无限期委任制”改为“任期制”,企业干部改为“聘任制”,实施了领导干部定期述职评议;在管委会办事作风上,率先推行了24小时审批答复制,提高工作效率,在国内开政府机关对企业服务承诺制先河。

  这种自创立之初就印刻在血脉里的务实敢闯,让汕头在新时代仍然迸发着改革发展的新活力。近日,粤东首单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商品在汕头综合保税区顺利通关。去年底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汕头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今年3月又批复同意汕头保税区整合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汕头计划用三年至五年的时间,将其打造成为全国先进的综合保税区,争取进出口总额达到100亿元以上、税收达到10亿元以上。综试区叠加综保区,成为新时代汕头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缩影。

  “扩大后的汕头经济特区如何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特区建设者面前的一个严肃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在基础工业综合发展的同时,必须引入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规模经济,形成规模效益,逐步实现科技产业化。”1993年,时任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辟明在文章中写道。

  从1992年决定设置,到1993年被批准为省级高新区,再到2017年被批复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如今的汕头高新区已经形成了以科技研发创新作为核心,大力发展5G智能制造、新材料、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四个主导产业,并培育特色产业的“1+4+1”创新产业体系,正在聚集和点亮整个粤东地区的创新动能。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表示,汕头经济特区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得益于两大特色:一是精细,二是开放。精细,代表着效率、质量和竞争力。开放,代表着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充分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突出优势。

  以侨为桥 二次创业

  《清稗类钞》一书中有载:“潮人善经商,窭空之子,只身出洋,皮枕毡衾以外无长物。受雇数年,稍稍谋独立之业。再越数年,几无一不作海外巨商矣。”向海而居的潮汕人出外经商的传统由来已久,而潮汕地区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华侨之乡。据统计,来自汕头的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达500多万人,汕头市的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达200多万人。自特区成立以来,这些乡音无改、潮风依旧的海外游子,一直是鮀城发展中无可替代的“家己人”(潮汕话“自家人”之意)。

  “1982年,正大集团相继在珠海、汕头领取了‘001号’外商营业执照,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华投资的外商集团。”泰国正大集团副总裁李闻海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获悉中国改革开放的消息后,便第一时间决定回中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到汕头投资。

  侨胞们在参与家乡发展时并不止于投资兴业,更多时候是尽己所能。1987年,汕头经济特区响亮提出“24小时审批答复”,首开全国政府机关承诺制先河,引发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这一石破天惊的创举,就源于侨胞陈锡谦的建议。彼时,陈锡谦向特区管委会反映办事效率低等问题,管委会当天就讨论出台了“24小时内答复”的实施意见。一时间,“24小时审批答复”成为汕头经济特区的金字招牌,其他特区纷纷学习借鉴,许多侨胞及客商纷至沓来。

  如今,在汕头中心城区东海岸,一座新城拔地而起,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已然成为“特区中的特区”。今年6月,广东省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赋予其与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平台管理机构同等的省级权限。2014年经国务院批复设立的汕头华侨试验区,是目前全国唯一以“侨”和“文化”为特色的国家级发展平台。

  40年来,汕头实施“以侨引侨、以侨引外、以外引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5000多家。据汕头市商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至2019年年底,汕头累计设立外商投资项目6218个,其中华侨投资项目占88.8%,实际吸收侨资78.6亿美元,占汕头市吸收外资总量的80.7%。

  深耕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

  屹立在桑浦山南麓的汕头大学,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应运而生的一所高校。它的创建宣告了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的潮汕地区没有正规大学的历史正式终结,粤东高等教育的新篇章由此揭开。没有多少人知道,这颗粤东教育“明珠”,最初诞生于一小张钢板蜡纸上。汕头大学校史馆至今仍保留着一张钢板钢针刻写、用油墨印制而成的图纸,上签《规划筹建XX大学(未定名)地址示意图》,这件汕头大学的珍贵文物,由首任馆长陈仲豪所绘。

  “我是早期筹建汕头大学的‘开荒牛’,汕头大学的诞生圆了潮人百年来的大学梦。”作为汕大筹备小组组长、现年97岁的陈仲豪在谈及40多年前筹建汕头大学的亲身经历时感慨,能够参与筹办潮汕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与许多同样是“开荒牛”的同志在一起垦荒、耕耘、劳动,同甘共苦,内心感到莫大的欣慰和荣幸。

  “在当时的背景下,汕头大学推行全新的办学模式,需要非凡的决心和勇气。”陈仲豪回忆,汕头大学自建立之初便有志探索高等教育改革。自2001年起,汕头大学推行系统教育改革探索,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开始了深耕。学分制、系统整合医学教育、CDIO工程教育、OBE结果导向一体化教育、阳光财务、年薪制等诸多改革开国内高校先河。

  “今天或许是对汕头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教育部专家组实地考察评议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筹)汇报答辩会在汕头大学举行。”2014年5月29日,汕头市政府应急办在官微上发布了这则重磅消息,向汕头市民宣告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下称“广以”)即将问世。

  2012年,广东省出台政策鼓励省内学校与国际顶尖大学合作建立独立法人学校。自那时起,汕头大学管理层萌发了开办一家独立法人学校的念头。“汕头大学向前来慰问的市领导第一次提出与以色列理工学院合作的想法,得到大力支持。”全程参与了广以筹办的该校副校长林丹明回忆道。2016年12月5日,教育部向广东省政府发出《教育部关于批准正式设立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函》,同意正式设立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2017年8月,广以迎来首届新生。

  目前,一大批现代化建筑和高规格体育场馆正在汕头东海岸新城加紧建设,2021年亚洲青年运动会后将移交汕头大学,作为该校东校区的设施。汕头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姜虹表示,立足汕头、扎根粤东、融入湾区,汕头大学将加快构建“一体多翼”办学大格局,培育“有志有识有恒有为”时代新人。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30日 01版)

[责任编辑:张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