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十四五” 共绘新蓝图
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协调发力
全国政协常委 李稻葵
“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具有承上启下的里程碑意义。中国经济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两个轮子必须相互促进、协调发力,这是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同时提升发展质量的根本之策。
国内循环是中国经济规模不断做大、百姓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的关键。建议:
进一步释放潜在的市场需求。在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方面大力加强基础性公共服务,解决后顾之忧,释放私人消费潜力;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在城镇化方面下大力气,让那些城市中的外来务工人员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引导地方政府从抓投资转向抓消费。将部分税收由生产地征收转向消费地征收,同时将居民满意度调查纳入基层干部评价考核体系,激励各级干部更加关注民生和消费。
推动建立统一的国内大市场,进一步打破区域间产品和要素流动的藩篱,加快相关产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一批企业。
国际循环同样重要。国内循环、国际循环相互促进,两者缺一不可。建议更加主动参与国际科技的竞争与合作,进一步放开科技人员的科技检索和出国的政策,积极引进国际科技人才;加强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互利合作,进一步落实好“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治理改革;积极应对各类外部风险,做好充分预案。
更加重视民营经济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 黎昌晋(代表全国工商联)
民营经济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力量。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民营经济应该发挥更大作用。为此,建议在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时考虑以下内容:
在规划纲要中单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章节。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是维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涵养民生的土壤,是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的生力军。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单列一个章节,突出提升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水平、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打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健全平等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营造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延续执行纾困惠企系列政策。疫情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民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可以预见,即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对民营经济的影响也将持续一段时间。为此,建议在“十四五”的一段时间,继续执行疫情期间出台的惠企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树立安全发展新理念,对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做出安排。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有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畅通,才有市场主体的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建议细化“固链、补链、强链”的具体措施,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充分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
全国政协常委 钱克明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十四五”期间,充分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对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建议:
拓宽就业增收渠道,让百姓“有钱花”。提高就业技能,创造就业机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民工进城就业定居,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发展城市灵活就业;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优化营商环境,稳定市场主体和产业链;扩大新型、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
强化社会保障,让百姓“敢花钱”。完善社保体系,减轻居民负担,加大对城市保障性住房、老旧小区改造、医疗、养老和基础教育的公共投入,降低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巩固脱贫成果,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供需匹配,让百姓“想花钱”。增加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加快发展文旅休闲、体育健康、育幼养老和生活服务业;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支持跨境电商发展和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扩大市内免税店数量和经营范围,推进内外标准接轨。
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让百姓“放心花”。强化市场秩序监管,加强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消费后评价制度、信用体系和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建设,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
倡导绿色健康新型消费,引导百姓“合理花”。树立绿色健康消费理念,加大低碳、绿色、营养、健康和安全等知识科普及宣传力度,引导科学合理消费。
统筹谋划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全国政协常委 蔡 威(代表农工党中央)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公共卫生体系在国家发展大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建议在“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谋划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建设。
按照中共十九大确定的两个阶段任务,高标准谋划“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目标。围绕增进健康福祉和守住安全底线两大任务,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部署,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将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强化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科研协同机制。一是将大疾控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根本性建设来抓。二是建设平战结合、定位明确的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建立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分层、分流的救治机制,强化大数据、5G、区块链等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优化中医药应急救治网络,完善中西医协作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构建疫情防控相关的临床救治、药物、疫苗、检测、病原学、流行病学联合科技攻关。统筹安排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积极推进疫苗研发工作。启动生物安全重大科技计划。
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着力提升疾控机构现代化水平。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规划布局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强化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救治能力。大力补齐学科短板。强化人事和薪酬政策保障,提高专业性公共卫生机构薪酬待遇水平。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国政协常委 宋 海
“十四五”期间,要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市场配置资源效率,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议:
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减少无效、低效金融供给,提升金融供给能力、效率和质量。重点是解决好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改变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失衡的现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型企业、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拓宽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民营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精准对接小微企业和农村金融需求。重点是优化大中小金融机构布局,大力发展定位于专注微型金融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中小银行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它们开设网点、流动性支持、资本补充、信贷额度、定向货币政策工具等方面给予全面倾斜。
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创新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必须减少金融机构为自我服务的产品创新。金融机构应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建议金融主管部门将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创新是否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对金融机构检查和考核的重点。
大力发展具有创新力的金融科技,做好普惠金融服务。加大金融科技对中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通过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扩大普惠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增强普惠金融服务企业的能力。
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 张道宏(代表民盟中央)
“十四五”期间,城市群(含都市圈)是高质量发展最为重要的空间载体。应立足于现有城市群发展的基础,探索形成科学、高效的城市群治理体系,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城市群的引擎功能。建议:
完善城市群治理结构,保障城市群承担的国家战略任务得到落实。建立更高层次的部、省、市相关部门参与的城市群发展协调机构,明确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国家级城市群发展中的地位、责任等。注重解决跨省区、跨几个城市群的重大合作问题。
超前研究与城市群有关的法律与制度问题。全国层面上,对城市群相关治理问题的立法先行研究,及时总结城市群治理的经验与做法,推动部分探索性做法在“十四五”期间上升到地方或区域法规层面。
以联合编制与实施规划为突破口促进城市群发展。完善城市群联合规划编制的程序,推动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建立协调架构,解决城市群发展遇到的重点、难点和痛点问题,主要包括:探索区域共享式的财税设计方案;建立区域联合发展基金(共同基金);营造区域共同营商环境,清除壁垒等。
在城市群下大力气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十四五”期间,建议以城市群为重点区域,设计出长期国债支持的重大基础设施等项目。研究土地、人口关系,在城市群地区加大土地改革力度,促进城市群人口与经济承载力进一步增强。针对中心城市、城市群的实有常住人口,研究优化住房、医疗等资源配置政策。
为制造业补短板锻长板
全国政协常委 张连起
“十四五”时期,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应立足于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关注“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现实条件,着眼于应对外部严峻挑战,补短板、锻长板,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辐射存量,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培育壮大前沿技术产业。建议在以下方面聚焦发力:
确保国家产业安全,我国制造业需要保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比重,引导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细分产业结构。
正确把握国内大循环为主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自主创新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系、稳定预期与改善营商环境的关系,加快构建适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财税政策支持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评价体系、绩效考核体系。改革优化有利于先进制造业的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等财税政策。进一步增强制造业的柔性和韧性,实现更为安全的发展。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升产业链国际竞争力。短期要补链,梳理供应链“断点”,尽快找到替代方案,确保产业链平稳;中期要固链,疏通短板“堵点”,聚焦“卡脖子”重点领域,在“十四五”规划及国家重大专项中进行重点部署,确保产业链安全;长期要强链,推动新基建落地生根,为制造业提质增效赋能。
营造更加适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的长期稳定发展环境。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统筹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产权保护等;促进产业政策向创新政策转型。
健全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全国政协常委 麻建国(代表致公党中央)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随着剩余贫困人口和贫困县脱贫摘帽任务完成,解决相对贫困成为一项长期任务。“十四五”时期,乡村产业、人口、社会结构将进一步演变,建议“十四五”期间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秉持系统思维,将解决相对贫困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与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体推进。一是以脱贫摘帽为新起点,全面梳理扶贫政策和保障措施。研究制定多维相对贫困标准,精准识别相对贫困群体类型,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政策。二是加强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优先向扶贫重点区域和相对贫困人口倾斜,以项目建设代替传统的资金扶持,提升发展能力和脱贫水平。
努力培育壮大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推进“十四五”期间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效衔接。一是实施有利于低收入群体增收的产业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优势特色农业的扶持力度。二是借力新基建布局,完善消费扶贫产业链,推动扶贫产业升级,补齐农村物流配送短板。
打破二元体制壁垒,确保“十四五”期间实现要素流动、交换和配置更充分。一是探索完善资产收益扶贫办法。借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红利,积极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提高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二是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上山下乡”,带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农村聚集。三是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向乡村转移、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
综合治理华北地下水超采问题
全国政协常委 姜大明
华北地区是我国地下水超采和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有关部门和地方积极推动各项措施落实,治理效果开始显现,但在进度和成效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整合力量、强化措施,推动该项工作在“十四五”时期取得重点突破和实质性进展。建议:
“十四五”规划应对综合治理作出专项安排。坚持以水定需、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以水定城,把水资源特别是地下水资源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刚性约束。治理的重点应放在地下水压采上,综合运用“节、控、调、管”及生态涵养等重点措施,努力实现治理目标。发挥部际联席会议作用,建立京津冀联防联控机制。
各有关方面应为综合治理创造有利政策环境。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基础上,对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永久基本农田做出适当调整。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对河北省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考核指标做出相应核减。
发挥好财税、价格、市场的支持激励作用。根据工作推进需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保障治理资金需求。国家有关节水项目和专项资金应向超采治理倾斜,尽可能多地运用以奖代补方式,形成资金安排与治理效果挂钩的投入激励机制。
多措并举为综合治理提供可靠替代水源。依靠科技和法治建设世界一流的节水型社会。强化科技攻关,推广节水技术。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力度,修复城市水生态。严格执行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现行法规,加快地下水管理条例立法进程。
完善机制有效化解矛盾
全国政协常委 舒晓琴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建议“十四五”期间在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有效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完善拓展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健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依托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大众传媒等平台,对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充分协商。推广热线、网络、移动端、视频等方式,健全群众建议征集制度,拓展群众诉求表达渠道。
完善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发挥好基层网格化管理服务作用、法治规范约束作用、德治教育引领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完善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机制。坚持党的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属地管理、社会参与,形成解决问题合力。加强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信访等纠纷解决方式的有机衔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群团组织、社会组织、调解组织等提供解决纠纷服务。更好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凝聚共识重要渠道的作用。
完善突出矛盾集中攻坚机制。对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包案制度。完善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强化政府及职能部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社会听证、专家咨询、合法性审查、第三方评估等制度。
大力发展乡村教育
全国政协常委 李和平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加强乡村教育越来越成为改善人力资本结构、形成竞争新优势的现实需求。建议“十四五”时期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突出乡村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聚焦薄弱环节,着力补齐短板,推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
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建议实施乡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改善计划,启动新一轮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中央财政各类义务教育专项资金作用,继续采取“一县一策”“一校一案”办法,补齐乡村学校硬件缺口。
强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教师编制管理制度,加大紧缺学科教师配置,缓解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进一步完善“县管校聘”制度,打破城乡校际壁垒,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和均衡配置。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进一步提高农村偏远地区教师福利待遇,采取“补偿+激励”的岗位吸引力提升策略,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
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线上教育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上的积极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完善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建设模式。实施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工程,加大农村教育信息化队伍培训,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提升文物保护利用能力
全国政协常委 宋纪蓉
当前,文物事业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制约文物事业发展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建议将文物事业置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系统谋划。
全面评估“十三五”文物事业发展状况。建议将“十三五”时期文物事业发展情况作为重要评估内容,特别是要找准制约文物事业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为合理确定“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明晰“十四五”文物事业主要目标。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统筹考虑国际国内环境,未来五年文物事业发挥的作用较“十三五”时期必将有更大提升,应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赋予文物事业更加明确的发展目标。
推出一批文物保护利用重大项目。“十三五”规划中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只是“文化重大工程”中第四项“传统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的一部分。建议在“十四五”规划的文化重大工程中,单独将文物保护利用作为一项,重点关注文物保护、考古管理、博物馆发展、革命文物保护传承等领域。
此外,建议在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中增加文物保护专项;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关章节中,增加加强文物保护的内容;在法治建设中,将文物保护作为重点立法领域;在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有关章节中增加文物预防性保护和应急保护的内容;在构建全方位开放有关章节中,增加文物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容。
(本版内容以发言先后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