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化解了返贫风险(第一落点·关注脱贫后续)
收起计算器,看着密密麻麻的记账纸,帮扶干部张鹏深吸了一口气:“一笔笔加起来,年人均纯收入4900多元,还是有返贫的危险呐!”旋即,他拍了拍陈绍波的肩膀:“绍波,咱们一起努力,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重庆永川区何埂镇新泉村,村民陈绍波的家就在石笋山脚下。天色微亮,陈绍波扒拉几口饭,匆匆出了门。家里三代七口人,妻子和两个女儿患残疾,他是家里的顶梁柱。
去年,陈绍波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养殖遭遇挫折:因为经验不足,遇到瘟病没能及时解决,70多只鸡鸭锐减到20只,30多头猪说没就没。陈家也被村里列为脱贫监测户。
看着年迈的母亲、嗷嗷待哺的娃,陈绍波的心情有些沉重。从两年前脱贫,到如今面临返贫,这是陈绍波没有预料到的。
起步——
打拼有了回报
2015年,刚被列为贫困户的陈绍波,日子窘迫。
“家里连打口井的钱都没。”陈绍波的父亲瘫痪在床,妻子生病吃药,家里大小事全靠绍波张罗。
要照顾一家老小,陈绍波只能在近处谋点营生。“靠啥能养活一家人呢?”他琢磨着。
他寻思着从种植、养殖入手,自家以前养过鸡鸭,算有点经验。缺资金,政府有帮扶资金和养殖配套补贴;缺技术,镇里有养殖、种植培训班,他立马报名,跟着专家学习种蘑菇。有点空闲,他还在近处打些零工补贴家用。自家的地也没闲着,种玉米、水稻、花椒……绍波一刻也不停。
妻子和女儿的身体状况,一直是绍波心头的疙瘩。村里联系了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检查,妻子治疗需要的药物,也是免费的。
搭着好政策东风,陈绍波的打拼有了回报:外债还清了,2017年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妻子、女儿的身体有所好转,小儿子出生添了喜;政府还补贴两万元让家里新建了房子……日子眼见着越过越好。
“绍波不容易呀。”这一切,张鹏看在眼里,“一大家子全靠他起早贪黑,用两年时间就脱了贫。”
看到绍波那么辛苦,家里人也不闲着。每天早上,鸡一打鸣,绍波的母亲吴修芝便起身,准备早饭,打扫院坝,菜叶子、小石子儿都不放过。“都说养殖会把家里弄得脏,可他家的院坝特别干净。”新泉村村委会主任蒋天超说。
厨房里的锅冒着热气,院坝内鸡鸣犬吠,蒸蒸日上的日子,本应继续下去……
变化——
生活又遇到了坎儿
谁也没想到,就在2019年,陈绍波家遇到了坎儿。
陈绍波的父亲去世,母亲长淋巴结住院。家里重新掉到贫困边缘,他发愁了。张鹏来家走访,一笔一笔算账,一句一句鼓励:“脱贫路上,难免有曲折,没事儿。”
虽然摘了帽,但脱贫不脱钩。这是化解陈绍波家返贫风险的关键一招。
了解了绍波的困难后,张鹏和村里的干部给他母亲申请了农村医疗救助卡,减免了住院费;绍波的妻子身体不好,村里给她申请了低保,同时提供了公益性岗位——护路员。在村道上打扫卫生,这样一份工作,每个月能给家里增加近800元收入……
在政策帮扶下,绍波的日子又渐渐好起来。
绍波心里最担心的是孩子的学习。“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不能让孩子也吃亏。”绍波深知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孩子就是家里的未来。村里协调企业资助陈绍波的一个女儿上学,家里不用再为孩子的教育费用犯难。孩子口中的“张伯伯”张鹏一有空,就跑到绍波家,给孩子辅导功课。
如今,新泉村一天天地变好,通了气,通了水,房子也大变样了。绍波家的老房子,是政府刚补贴两万元改造的,以前是C级危房,现在是漂亮的白墙灰瓦。最让绍波开心的,是女儿一次比一次考得好。
院坝里,孩子的笑声、厨房里的炒菜声、母亲锄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在贫困边缘打了个转,陈绍波既幸运又感激:“好政策把我家拉回来了。”
展望——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如今陈绍波更忙碌了。“种油菜、榨油,事儿不少。”他拍拍裤子上的土,笑着说。
种植、养殖要想干得好,一靠勤劳,二靠技术。陈绍波到镇上专门学了养殖技术,老师提到要科学养殖、搞好环境卫生,这样才能减少动物瘟病。他申请了一笔小额贷款,拿着这笔钱重修了禽畜舍圈。前段时间,他还在研究着怎么给鸡苗用药。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陈绍波很明白。过去,张鹏总招呼周围的亲朋好友来支援,“养了鸡,喂了猪,啷个卖出去?”如今,绍波自己也琢磨起来,“要是有畅通的销路就好了”,他正在研究怎么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
光靠养猪养鸡,抵不住意外带来的风险。要有稳定收入,还得多条腿走路。陈绍波拿出了1000元钱,投到何埂镇的菌菇合作社,到了年底就可以有分红。最近,他还找了份新工作,在离家不远的装修队打工。每天晚上7点,陈绍波才从工地下班回家。
“现在是脱贫,以后咱还要致富呢!”张鹏不时过来给他打气。
对此,陈绍波心里有底:“政府给政策、给资金、教技术,行动还要靠自己,我家不能松劲儿。”
制图: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08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