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用进步来完成对不幸日子的补偿
白岩松:用进步来完成对不幸日子的补偿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主持人,白岩松广泛连线包括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王辰院士、比尔·盖茨、理查德·霍顿等在内的各界人士,以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身份,亲历、见证、报道了中国抗疫的进程。日前,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接受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专访。
让有公信力的人说出结论
Q疫情暴发以来,《新闻1+1》做了100多期节目,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几期?
白岩松:它分“3+1”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哨战,从1月20日到23日,《新闻1+1》采访了钟南山院士和武汉市、中国疾控中心、国家卫健委疾控局负责人,23日晚上我们做了一个为“封城”后的武汉打气的短片,屏幕上写的那行字就是:隔离病毒,但不能隔离爱。这是第一个“1”。第二个“1”是国内疫情,期间我们采访了李兰娟院士、王辰院士,包括“重症八仙”,我们几乎都连线了。第三个是国际疫情,我们连线了比尔·盖茨、马云、《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以及一些重要国家的驻外大使。最后一个“1”是复工复产,我们连线了雷军、董明珠、中国足协主席、中国篮协主席等等。
对于我们来说,关键在于是不是在最重要的节点和最需要的时候去做了报道,而且确实起到了一些作用。疫情发生以来,我们节目的标题始终是“今日疫情分析”和“今日疫情应对”,剩下的都是分标题。我们就是牢牢咬住分析和应对。这是我们该做的,也是我们能做的。
Q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在《新闻1+1》中宣布“肯定有人传人的现象”,你怎么看待这期节目在疫情防控特别是公众动员方面的作用?
白岩松:17年前的那段历史,已经使钟南山院士和他所代表的专业人士的声音,在公共卫生领域拥有了公信力。1月20日,钟老代表整个专家组,在那期节目里把话说给了所有人。也许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到了,但当我直播结束后11点多回到家,我们主任给我发了一条短信:刚才的节目刷屏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很多公众都是从21号晚上开始戴口罩了。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在直播状态下看完节目得到预警,但是直播迅速以互联网、朋友圈的方式扩散,形成“刷屏”。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动员。在公共卫生领域,面对重大突发传染性疾病,很重要的就是:最有公信力的人说出结论,大家迅速知晓,开始防范。戴口罩是一种防范,保持社交距离是一种防范,改变原来的行程也是一种防范。从某种角度看,钟老和他所代表的专家组在那一天准确地发出预警,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Q其实不光是预警,在整个抗疫过程中,钟南山、李兰娟、王辰等一批公共卫生专业人士,让大家感受到专业的力量。这给我们什么启迪?
白岩松: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这太重要了。我们要更加迫切地意识到,如何在各个领域培养更多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具有影响力、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专家。如果我们的国家在相当多的领域都有他说了你就听而且他说的东西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对的人,中国一定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这个“超级”不是指军事上的,而是说对于人类有较大贡献。所以我们现在的确要闷下头来,勤勤恳恳,付出相当长的时间,让我们在各个领域冒出越来越多的专家,而且全社会要形成对专家的尊敬。所以不要再去攻击“专家”这个词,那是有些不称职的人被称之为“专家”。现在不是专家太多,是真正的专家太少。
让权威声音及时准确传播到公众面前
Q媒体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白岩松:最近我们内部进行业务总结,我说:一方面我们要接地气,跟百姓冷暖紧密相连;另一方面要高举高打。什么叫高举高打?遇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要请最权威的人在你的平台发声,这应该成为一种常规操作。如果最权威的声音通过你及时准确传播到公众面前,老百姓难道不是最大的受益者吗?而你如果推迟或模糊了这些声音,老百姓岂不是最大的受害者?公信力是怎么建立的?一是靠你恪守职业道德、秉承客观、深入调查;二是你这里有最权威的声音,最权威的人愿意在你这里发声,你有业务能力在最权威的人那里问出最核心的事实。
所以这一次总结时我说,我们唯一想要靠近的是事实,我们唯一的武器是提问,我们唯一能够让受众接受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是请到最权威的嘉宾。听某一个网络大V来这里解读公共卫生,大家会摇头。但如果是钟南山在说,李兰娟在说,王辰在说,公信力就不一样了。不仅疫情,很多突发的事件,关键就看你能不能快速请到非他莫属的人。如果他当天就在你的屏幕上出现了,长期下来大家习惯了,遇到重大事情,人们就会到你这里寻找权威声音。
要成为对别人有用的人
Q经历这场疫情大考,你有哪些感悟?
白岩松:一场疫情结束,每一个个体都要面向未来去思考。我觉得有几点。第一,疫情使确定的未来突然变得不确定,怎么办?答案是变成更好的自己。你的能力要提升,身体素质要好,应对变化的能力要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面对不确定性。第二,什么人有用?对别人有用的人最有用。你看这次对于医务工作者,全社会点赞。从抗击SARS到抗击新冠疫情,医务工作者在整个社会扮演的角色越来越不可动摇。他们为什么可敬?因为他们是我们的护佑者。生老病死,中国人概括一生就是这4个字,哪一个字离得开医务工作者?
今年我还会去武汉,去跟医生交流。我特别想跟他们说,你们面对了如潮的赞美,但是你们得到的最大奖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可。我想每一个干专业的人都明白这一点。当你做完这件事的时候,周围的掌声有多么热烈,都不如你觉得,在最需要的时候我做了,那种自我认同才是最大的奖励。我相信这4万多驰援湖北的医务工作者和在湖北的所有医务工作者,他们已经得到了自己最大的奖励,那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可:在最需要的时候我冲上去了,做得还不错,我对得起这个职业,一生腰杆都是直的。
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多难兴邦是写在很多人记忆当中的四个字。但多难本身不会直接兴邦。面对灾难,我们补齐短板,自我完善,以加快改革、更加开放的姿态来回应这段历程,我们就会往前走。我们必须用进步来完成对不幸日子的补偿,而不是别的。
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
Q正如你在节目中展示的,相较于一些国外政客甩锅中国,比尔·盖茨、《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等人对中国抗疫高度认可。他们为什么点赞?
白岩松:我不认为他们是为我们的抗疫点赞,我认为他们是为正确的决策和正确的抗疫过程点赞。这说明世界上并不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而是有真明白的人。他们的专业性提醒自己,必须为做得对的事情点赞。他们明白,如果做得不对,这背后是泛滥的疫情,是人命。作为《柳叶刀》的主编他能不着急吗?他太清楚了。
和1979年谈论中国的声音相比,2019年、2020年谈论中国的声音放大了多少倍?这就是成为真正大国的必经之路。未来这样的声音还会有很多,但是也请注意,今后赞扬你的声音也会有更多。
所以对于外界针对中国的声音,我的看法历来是这样:在意但是别太在意,做好自己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你做好了自己的事情,不光对国内老百姓好。你对别人有用、有利、有意义,他会不跟你处好关系?疫情期间,德国三大汽车公司全部停工,率先复工在中国。前两天一架包机拉着德国200余位商界人士飞到中国,他们要到中国复工复产,因为市场在这里,产业在这里,复苏在这里,他会跟你切割?所以归根到底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冷静,继续前行。
Q置身于众声喧哗的国际舆论场,如何更加主动回应国际关切,讲好中国故事?
白岩松:讲好中国故事,其实是讲好面对世界的中国故事。未来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在世界上放大中国声音,这是一种能力,这里头是有专业的,得有会做这方面工作的人。举个例子。多年前戴秉国国务委员要告诉美国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不能承担发达国家的义务。他拿出一张照片。他当年60多岁了,他说这是我的同学,他们现在接近一半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底下一下子“嗡”了:这么年轻,怎么会有一半同学不在了?他说我是贵州人,那是中国经济最不发达的省份之一,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我们这一代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条件不具备,因此我的同学有一半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演讲讲完,很多人含着泪过来跟他交流。这就是一种传播能力。
很多东西都会变,周围的环境也会变,但你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走到更远
Q你为什么能对新闻工作这份职业保持专注?
白岩松:我就是一个记者,只不过做了30多年,我喜欢这个职业。我最平静的时候是在准备问题的时候,因为你唯一的武器不就是提问吗?周围的环境也会变,但你自身的专业能力却可以帮到每一个时代。假如说从我身上要有一点可以给其他年轻人示范的话,那就是用自己的专业能力走得更远。
我一直觉得自己适合干新闻。每个人要有自己的判断,你适合干什么。我当然也会评估我适合干什么,我觉得一是干传播,二是当老师。我现在都在干,我带研究生已经到第8届了。
《新闻1+1》做了12年,在疫情报道中,我跟年轻的同事们说过一句话:多少年后回想起来,在那段最需要真实的声音、最需要答案的时候,你作为媒体人,在一个跟人们有密切交流的栏目里奋斗过,不管多年以后你身在哪里,你都可以挺直腰杆。
Q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这次你准备了什么提案?
白岩松:因为疫情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我的提案是“完善公益慈善组织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响应机制”。“小马拉大车”肯定不可持续,我们必须去改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韩亚栋 视频制作 胡思远 叶源昊 蔡艺芃 韩育霖 荆培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