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以保促稳 稳中求进
不设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在去年以来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来之不易成绩的基础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全年工作作出部署,特别是综合研判形势,对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作了适当调整,明确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受到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热议和点赞。
不设具体增速目标不等于不要增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表示,之所以不设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在于全球经济面临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其中,部分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给我国带来了一定压力。正是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未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尽管没有提出具体经济增长目标,但不等于不要经济增长。”张占斌委员表示,保住就业、保住民生,实现脱贫攻坚等发展目标,都需要经济发展作为支撑。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更多是出于问题导向考虑。相对于增长速度来说,现在更重要的是全面落实“六保”,这是根据工作重点及实际问题而确定的,是实事求是的。
“今年,我们要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更加专注于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表示。
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景录摄
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导向十分鲜明,是贯彻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要求的重要举措。”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亮点是在积极财政政策方面释放了明确信号。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都离不开保基层运转,要保证基层财政有基本能力,才能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决策部署,实现“六保”。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通过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是非常重要的举措,有利于对冲疫情给基层财政带来的巨大冲击,有助于缓解基层财政能力不足,以及其他次生风险。”刘尚希委员表示,在筹措资金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资金使用效率,把资金用到“六保”上,让相关政策有效落地。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常州市委书记齐家滨表示,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稳”的基础上力求“进”得更大些,在“好”的基础上力求发展得更“快”些,要发挥好“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扩大投资方面,抢抓政策红利“窗口期”,积极争取国家更多专项债券支持,实施一批新型基建项目、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发挥大项目的乘数效应,稳定经济增长。
稳企业保就业措施“干货”满满
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等措施。
“为帮助中小企业纾难解困,国家推出一系列‘干货’满满的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把企业家的信心树起来、强起来,帮助广大中小企业缓过来、转起来。”周铁根代表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舍得酒业生产基地副总经理余东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一系列着力稳企业稳就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扩大内需等政策措施是一个有机衔接和统一的整体。
“要稳就业,就必须稳企业,让更多市场主体不仅能活下去而且活得好。通过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和融资成本等系列措施,让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能够活下来,再通过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制造业、发展新兴产业,为各类市场主体增活力、添动力。”余东代表说。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近年来,减负政策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我们企业感受深刻。在抗疫特殊时期,国家又出台了一揽子税费优惠政策,我们复工达产的信心倍增。”全国人大代表、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杰表示。
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会议结束后代表走出会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景录摄
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坚持现行脱贫标准,强化扶贫举措落实,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健全和执行好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大春表示,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招。
何大春代表建议,应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培育产业扶贫“造血力”。
一是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鼓励和引导搬迁群众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扶贫产业。
二是盘活土地资源。对搬出地的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三块地”,在保护好原有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加快实施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展农村产权交易等措施,提升“三块地”的资源效益。
三是降低疫情影响。积极推动安置区周边的扶贫车间、产业园区、生产基地等复工复产,组织搬迁群众就近务工、就业增收。
“要主动作为、精准施策,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表示,首先,要在“保”上下功夫,应优先设法保障农民工就业渠道,保证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其次,要在“稳”上想办法。稳住农民经营性收入,优化农业产业发展很有必要。加大力度支持发展农家乐、农村自媒体电商、农村物流等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和服务。
再次,要在“提”上出实招。进一步稳定各种有关农业农村发展的优惠和补贴政策,探索多渠道提高农民养老金措施,抓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落实。盘活农村宅基地、房屋等“沉睡”的资产资源,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今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我们要把抗疫中激发出来的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齐家滨代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