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评:“常态化”防疫,中国不松懈
入境旅客接受检测。 康玉湛 摄
4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指出,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抓紧解决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常态化疫情防控,既是对当前国内外疫情形势的清醒认识,也是为了彻底战胜病毒的必要之举。
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中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各行各业有序复工复产节奏日渐加快,重大项目紧锣密鼓加快推进,全国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全部恢复,“封城”76天的武汉也已重启,城市“烟火气”渐渐浓郁起来。然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输入性确诊病例持续增加,中国防范疫情输入压力不断加大。与此同时,国内无症状感染者时有发现,其密切接触者转为确诊病例的风险仍然存在。随着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加引发疫情反弹的风险也需要高度警惕。
常态化疫情防控,对中国的生产生活秩序意味着什么?
首先,疫情防控这根弦不会松。当前还不是彻底放松警惕的时候,常态化疫情防控,更要求及时采取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防控措施,继续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湖北省和武汉市、北京市等重点地区将一以贯之地坚持严格的防疫举措,社区管控措施将进一步优化,各地将继续加强对重症患者精准施治,抓好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精准防控。与此同时,在继续严格做好航空口岸疫情防控的同时,中国要加强陆海口岸疫情防控,加快补齐外防输入的薄弱环节。只有把疫情防控网扎得更密更牢,才能堵住所有可能导致疫情反弹的漏洞。
其次,精准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对人们生命健康造成威胁,也对经济社会带来冲击。当前,疫情阴云笼罩全球,对世界经济冲击的广度和深度正日益显现。实施常态化疫情防控并非让经济社会再次“停摆”,而是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优化完善疫情防控举措,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复工复产的条件,不失时机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只有加快恢复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中国才能最大限度地将疫情造成的损失将至最低,更有底气应对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
最后,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更要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保驾护航。全球肆虐的疫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有可能引发恐慌情绪。在特殊时期,更要稳住老百姓的“粮袋子”“菜篮子”,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物资不断供。当前,中国主要农产品产能和供给充足,外汇储备规模超过3万亿美元,有充足的财政资金和政策手段稳定市场、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帮助受疫情影响的人群缓解压力。
在疫情全球蔓延的危急时刻,中国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既是对14亿中国人民负责,也是对全球抗疫的积极贡献。(海外网评论员 孟庆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