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平凡的武汉人 英雄的武汉人

2020-03-27 11:16: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字号

  工厂回归机器轰鸣、马路回归车水马龙,按下暂停键的武汉苏醒了,一切正在恢复往常的模样。

  经历了严冬,方才明白“一切如常”的可贵;明白了“一切如常”的可贵,方才懂得,那些在城市暂停的日子里守护日常的人,是多么伟大。

  他们不起眼、不出名,也没有惊天动地之举,但他们努力维系生活如常,努力为城市制造温暖的身影,如此的可敬。

  他们是平凡的武汉人,也是英雄的武汉人。

  3月26日晚,行驶在武汉长江大桥上的车辆。本报武汉一线报道组记者 季春红摄/光明图片

  1 “就是为了让附近居民能买上东西”

  3月21日,Today便利店领秀城店像往常一样早早地亮起了灯。一个人冲洗设备、上货、接外卖单,两个月来,程盼超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节奏。

  在武汉封城的两个月里,他是这家店的“临时店长”,也是这家店唯一的店员。因为社区封控,这家店已经很久没有顾客来过了。从21日开始,武汉商超逐步对无疫情小区居民开放,居民可以有条件地外出购物,曾经的那些老主顾们又回来了。

  刚营业,就有顾客推门进来:“有整提的牛奶吗?”程盼超愣了一下,连忙给他找货。这样的情景,那么新鲜,又那么熟悉,他已经期盼了很久。

  3月10日,武汉市洪山区洪山体育馆外,两位外卖小哥在这里等待取货的客户。本报武汉一线报道组记者 季春红摄/光明图片

  程盼超出生于1996年,从2017年来到Today便利店工作,从店员一步步成为品牌代理商。1月23日,接到即将封城的通知,他立刻让所有的店员回家,自己却把返乡的火车票退了,留下来守着这80平方米的便利店。

  “听到封城,我就做好坚守的准备了。”程盼超一开始就没考虑过走。他看到,因为疫情严峻,许多商超下午五点就停止营业,居民们晚上想买东西也买不了,让他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就是为了让附近居民能买上东西。”程盼超的想法简单而朴实,“我一个人没办法24小时营业,那就能开到多晚开到多晚。”

  平时,便利店货品主要以鲜食、零食和一些日用品为主,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只是“锦上添花”。封城之后,物资一度紧缺,他的便利店可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物资“港口”。大米、蔬菜、油盐酱醋,还有消毒用品和口罩,这些平时很难在便利店看到的货品都陈列上了货架,每日的进货量陡增。

  每一天,程盼超要面对的,都是150~200箱货。进货、收货、搬货、上货全靠他一个人,“搬货搬到怀疑人生”。早上七点起床去店里,晚上九点关门后准备第二天的货,回到家往往是晚上十一点多了。每当他“怀疑人生”的时候,想到第二天还有那么多顾客等着,他对自己说,要坚持、再坚持。

  “那段时间总有顾客问我,明天你还开门吗?我说,我以个人名誉担保,明天你还能见到我。”程盼超笑着说。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的便利店,就像是一盏灯,在黑夜中默默发光,温暖着大家、温暖着城市。

  小区封控以后,便利店里没有顾客上门了,伴随而来的,是“外卖比之前更加凶猛”。“以前一天不到10单,现在一天一百多单,根本停不下来。”与此同时,他的微信好友暴增了600多人,都是他的顾客,通过微信跟他提出各种需求。

  这些需求,只要他和公司能做到的,他们都会想方设法去满足。有医护人员说想吃周黑鸭,他赶紧进了一批周黑鸭送去;有居民说买不到口罩,他向公司申请了几百个口罩,免费发给有需求的居民。“便利店存在的价值,就是满足大家的需求。”程盼超说。

  那些天,每天下班,程盼超步行回家,曾经繁华的街道上,一辆车、一个人也没有,只有几盏路灯亮着。他感到有些孤独,但更多的是希望。他说,虽然街上看不到人,可每一个订单背后,就是一个人。

  现在,那些订单背后的人终于走到了他的面前,对他说“谢谢,这段日子辛苦了”。“老朋友们又回来了,他们的认可与感谢,让我感到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有意义。”程盼超说。

  2 “夜班有我在,你们赶紧休息吧”

  郑清阳是武汉市黄陂区祁家湾街朝前社区的一名00后志愿者。3月22日,在他发放物资时,一位50多岁的居民向他多买了一份“爱心肉”,表示“要帮邻家的老婆婆带点过去,让老人家也吃点肉”。

  “社区里很多老人不会用手机支付,他们的邻居经常会帮这些老人代付,顺手拎一些蔬菜、水果给老人们送到门口,邻里之间守望相助,让人感到很暖心,也坚定了我在社区坚守下去的信念。”郑清阳说。

  3月22日,武汉市汉阳区汉博佳园社区的志愿者们为社区老人采购生活用品。 薄高鹏摄/光明图片

  郑清阳的父亲郑绪军是朝前社区党支部书记,疫情发生后一直坚守在战疫一线。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在武汉商学院读大二的郑清阳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自己在学校里是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员,这次也要尽自己所能为居民们做点事情。

  2月4日,郑清阳来到社区成了一名志愿者。很快,他就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

  2月18日,郑清阳在社区值守时接到了一位老婆婆打来的电话。这位老人患有心脏病,儿女不在身边,家里的药已经都吃完了,想请他帮忙买点药。了解情况后,郑清阳想到老人可能随时会发病,就赶紧开车去帮她买药,跑了好几家药店后终于买齐了药品,接着又赶紧赶回社区给老人家送去。“老婆婆拿到药后,手微微发抖,对我说了好几句‘谢谢’,尽管没有太多的话语,但我的心里感到热乎乎的,觉得自己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值得的。”他说。

  “夜班有我在,你们赶紧休息吧。”“这几户湖北地区返乡人员我去摸底排查。”……平日里,郑清阳经常会抢着承担一些苦活儿、累活儿,让其他人多休息一会儿。

  3月3日23时,郑清阳和父亲一起上街巡查,发现5名拎着行李的路人。他们上前询问后得知,5人是滞留在武汉的安徽人,没有合适的地方住,身上的积蓄也快花光了。于是,郑清阳和父亲马上向他们承诺,一定会尽力保证他们的安全,帮助解决吃住问题。几经联系后,终于找到了一家酒店,并把他们安置妥当。父子二人忙完回到家中时,已是次日凌晨3点多了。后来,郑清阳和父亲又多次去看望他们,并叮嘱他们“再坚持一下,等到武汉解封的时候就可以返乡了”。

  这些天来,郑清阳尽管很辛苦,但也感受到了很多乐观、积极的正能量。“我们社区里有一位80岁左右、下肢瘫痪的李姓老婆婆,独自卧床在家,每次我们去看望她的时候,她都会高兴地跟我们聊天,精神状态很好,还会经常叮嘱我们在外面一定要注意安全、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他说。

  郑清阳表示,现在疫情逐渐好转,他打算在坚守社区之余把更多时间放到学习上,重新温习一遍之前因时间紧而没有掌握好的网课。

  3 “我不会让你一个人去,这次我也要陪着你”

  家住武汉新洲区的余楚国和杨小娟是一对夫妻,也都是武汉一冶钢结构公司结构分公司一车间的员工。疫情面前,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夫妻二人同样有着自己的坚守,他们的战疫阵地就是车间。

  1月26日大年初二的晚上,余楚国接到电话通知,建设雷神山医院需要钢结构,车间要马上进行突击生产。身为共产党员的余楚国心想,这种时刻要冲锋在前面,没有任何犹豫就报了名。挂断电话后,余楚国发现身旁的妻子眼睛红红的,一直在看着自己,他本想说几句话安慰妻子,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我不会让你一个人去的,我们已经在车间里一起工作了10多年,这次我也要陪着你。”杨小娟先打破了沉默。

  于是,夫妻二人决定再次并肩战斗。1月27日一大早,余楚国和杨小娟便赶到熟悉的车间,马上投入到紧张的生产作业中。夜色渐渐深了,他们所在的车间里依然灯火通明、焊花飞舞,几十名工人都在坚守岗位、挥汗如雨。他们深知,这批钢结构要运往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一刻也耽误不得。

  “就像打仗一样,匆忙吃几口饭就继续去干活,没有时间休息,连上厕所都是跑着去。”余楚国告诉记者,由于时间紧、任务急,大家都是一种拼命的状态,争分夺秒抢着干,一心想着早点把钢结构生产出来,运到工地去,让医院能够早日建成投入使用,让病人能够早日得到救治。“刚开始厂里的食堂没有开门,大家都是吃泡面,没有一个人抱怨,反而还感觉特别香。”杨小娟说。

  连续奋战4天3夜后,满眼血丝的余楚国和杨小娟看着一件件钢结构产品整齐地装上大货车,运往雷神山医院工地,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们彼此对视一眼,尽管能够看到泪珠在眼里打转,但都明白对方的心里是甜的。

  之后,车间又陆续接到鄂州雷神山医院,以及一些隔离病房的钢结构生产任务,夫妻二人又接着投入到了新的战斗中。

  “现在我们已经正式复工了,每天都要测体温、消毒,在做好防控的前提下加班加点进行生产作业。”余楚国说,因为受疫情影响,车间里还有很多外地员工没有到岗,生产任务仍然很紧张。这几天,他主要是负责下料、装配等作业,组织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同时也承担了车间里的消毒等任务。

  杨小娟是车间里的一名行车工,每天要在空中操控机器,和起重工一起配合完成吊运钢板等作业。“车间里人手不够,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虽然我是行车工,但如果在生产中缺少油漆工或其他工种的人员时,我也会过去搭把手,跟其他同事相互帮助、默契配合,一起完成生产任务。”她说。

  “希望车间能够早日恢复正常生产,我们也会继续坚守下去,尽自己所能守护我们心爱的武汉。”夫妻二人说。

[责任编辑: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