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筑起抗疫的心理防线

2020-03-13 10:51:00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武汉市加强患者心理治疗,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截至目前,国家卫健委已派出300多名心理医护人员到武汉,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心理防线。

  身心同治促进康复

  通过使用心理学语言,对患者进行开导,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从而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配合治疗

  “您的核酸检验结果多次是阴性,符合出院标准。您可以出院了。”

  “病还没好,我不能出院!”

  前不久,在武汉市第九医院病房内,60多岁的王大妈坐在病床上,死活不肯离开。主治医生和护士劝了多次,但毫无效果。

  王大妈是医院收治的第一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也是住院最久的患者,已入院治疗近两个月。虽然医生认为王大妈已治愈,但她还是很紧张,总感觉身体不舒服,认为“病还没根治”。

  国家援鄂心理救援队队员、湖南脑科医院心理科主任程明得知情况后,认为王大妈可能出现了心理创伤,于是对她进行心理治疗。“这位患者住院时间长,经历了病床紧张时期,害怕出院后看病得不到保障。”程明介绍,他对王大妈进行了两次谈话治疗,有效改善了她对疾病的认知。随后,王大妈就同意出院了。

  程明介绍,向他咨询心理问题的主要是轻症的新冠肺炎患者,还有个别奋战在一线的医生护士。患者主要咨询的问题是如何克服恐惧、焦虑、孤独等情绪。

  “疫情发生后,感染的人数多,又没有特效药。一些患者的家人也有感染,甚至出现死亡。面对疾病和失去亲人的痛苦,他们内心感到恐惧、焦虑、孤独,容易出现失眠、厌食等症状,及时干预非常必要。”程明说。日前,武汉市第一医院对226人次新冠肺炎患者的睡眠、心理进行测评,发现高冲动风险占3.2%,中重度失眠占26.4%,中重度压力占10.5%。

  “我们主要是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对患者进行谈话治疗,只有遇到个别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患者,才会去隔离区与患者面谈。”程明介绍,他们通过使用心理学语言,对患者进行开导,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从而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配合治疗。

  为了集中有效地干预患者心理,武汉市第一医院联合前来支援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等11支医疗队,成立武汉首家“阳光医院”,组建“圆梦心理睡眠联合干预工作组”,为患者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疏导和睡眠障碍干预。

  据武汉市第一医院有关负责人介绍,“阳光医院”旨在通过心理治疗、身心同治,最终实现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全康复。“圆梦心理睡眠联合干预工作组”已开始对患者进行身体、心理联合查房,建立心理查房制、疑难病例讨论制、心理交班制等。对患者各项风险进行评估,给予中度及以上失眠、焦虑、抑郁患者精神专科药物加心理治疗。目前,工作组已完成患者现场心理查房60余人次,电话微信干预100余人次,完成患者测评500余人次。

  截至目前,国家卫健委已派出300多名心理医护人员到武汉。3月7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派出一个心理学家团队前往武汉开展心理援助工作。此外,各地也派出心理医疗队到达武汉,如陕西医疗队心理援助医疗队32人进入雷神山医院、武昌医院,开展心理治疗。

  倾听也是治疗手段

  倾听他们的诉说,分担他们心中的痛苦,帮助他们排解消极情绪,然后给予鼓励

  最近,国家心理救援队青山方舱分队队长盛夏一直在追访一个67岁的女患者。一开始进入方舱医院治疗的时候,她情绪比较稳定,但没过多久,又表现得非常焦虑。

  “面对这种年纪较大的患者,我们的工作更多是倾听他们的诉说,分担他们心中的痛苦,帮助他们排解消极情绪,然后给予鼓励。”盛夏认为,如果一开始就跟他们提建议,比如多盖几床被子,反而会产生一些不良效果。

  通过盛夏的帮助,这位患者心里的焦虑逐渐平息,睡觉也踏实了。最近,她多次核酸检测为阴性,顺利出舱。

  “方舱医院患者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焦虑,表现为失眠。”盛夏分析,大量患者汇集到方舱医院,床位靠得比较近,加之整个空间比较开阔,一些敏感的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患者如果出现失眠,身体免疫力下降,不利于康复。

  盛夏刚进入青山方舱医院时,这里收治了400多名患者。他和其他5名队员分批走访患者,收集信息,并公布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微信号,以便患者随时咨询他们。医生和护士在查房和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也会汇集到盛夏这里,盛夏和队员们再对这些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一些有特殊情况的患者,比如家人在疫情中去世的,我们会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治疗。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患者还处于自我封闭和自我保护的状态,等他们治愈出院,独自回到家中,可能还会出现孤独、恐惧等心理障碍。”盛夏表示,他的团队也在考虑如何持续关注这些患者,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杨道良进驻江汉开发区方舱医院后,主要采用倾听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通过摸排方舱内患者的心理状况,他组织队员在方舱医院内设立心理咨询室,同时开通电话、微信咨询渠道。平时注意倾听患者说出心中对病情的困惑和对舱内生活的意见,并给予他们战胜疾病信心上的支持,以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同时,他们通过舱内广播针对性地播放一些科普节目以及轻松的心理疗愈音乐,缓解患者焦虑的情绪。

  线上援助传递温暖

  心理援助是一条比医疗救治更长久的战线,更多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在疫情结束后出现

  “我在武汉抗疫一线做核酸检测,每天进实验室都有些恐惧,下班又不敢跟爸妈诉说,怕他们担忧。”2月15日晚上9点左右,在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上,心理咨询师卢宁艳接到一位护士的求助电话。

  “您身处一线,恐慌是正常的心理应激反应,您可以试着跟我分享。”电话里,卢宁艳语气温柔,先让她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甚至哭出来。然后,让她调整呼吸、放慢语速,使心情平复下来。接着,再对她的工作表示理解和敬意,从多个角度帮她重新看待和家人的关系。

  卢宁艳是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系的讲师。获知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招募志愿者,于是报了名。“我先后和10多位打来电话的医护人员聊过,现在每天坐在电脑前接听援助热线,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用一部电话做“武器”,用声音传递温暖。在武汉这条看不见的抗疫战线上,正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师加入其中。1月31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和腾讯教育、腾讯社会研究中心联合搭建的心理援助平台正式开通,面向全社会提供疫情相关的心理援助服务,每天有50—80名咨询师可同时在不同地点接待心理求助。

  “从心理学来看,重大灾害往往伴随着对个体和社会心理的巨大冲击。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无论是对患者、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还是对普通群众,都会产生心理影响。”华中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宗奎说,一线抗疫工作者长期高负荷工作,承压强度大,需要深度的心理支持。对患者及其家属来说,需要进行心理辅导。对普通民众而言,长期居家隔离,也容易产生代际冲突,引发心理危机。

  考虑到不同群体日益增加的心理援助需求,2月24日,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正式对外发布,汇聚1200多所高校和相关机构的轮值和后备心理咨询师4000多人,通过电话、公众号和小程序接入,每天都有数百人呼入求助,总呼入已近1万人次。

  除此之外,北师大心理学部也开通了面向公众的心理咨询热线,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开展了针对疫情的线上心理疏导支援服务……众多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心理防线。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决胜阶段,稳定社会心态将变得更为重要。”通过监测疫情期间武汉市民心态变化,周宗奎认为,让公众情绪变得更加稳定,对于坚定抗疫信心至关重要。

  “心理援助是一条比医疗救治更长久的战线,更多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在疫情结束后出现。我们应未雨绸缪,在加强现有心理援助的基础上,提前筹备疫情后心理重建工作,将当前的志愿者模式转换为常态化机制。”

[责任编辑: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