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战“疫”一线呈芳华(战“疫”·有我③)
职责面前,不分性别。
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女性医护人员用看似柔软的肩膀,稳稳地扛起了生命的重量。剪掉心爱的长发、脸上被防护面具勒出深痕,她们用内心的坚韧与强大守护着这个春天的希望。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3位在疫情防控中贡献出巾帼力量的海归。夜深了,城市沉睡,而医院里仍亮着的一盏盏灯,见证着她们最美的芳华。
“我这不就是换了个地方上班吗?”
1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徐卉与自己另外24名同事一起报名,支援抗“疫”一线。
在同济医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徐卉在2003年前往德国攻读博士学位,又在德国进行了1年的博士后研究,2007年回到同济医院工作。
“我这不就是换了个地方上班吗?都是治病救人,没啥可担心的。”进入光谷院区发热门诊工作前,徐卉宽慰心中多少有些惴惴不安的家人道。
1月底,院区收治了一位双肺已近全白的重症病人。病情紧急,门诊治疗3天后,徐卉终于为这位病人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找到了床位。病人妻子的激动难以言表,甚至想要下跪致谢。
“急忙扶起她的那一刻,我一辈子忘不了。我说,‘不用感谢,这是医生的使命’。”为守护生命的尊严而来,徐卉跟同事们洒过汗、流过泪,却不曾有一丝畏惧。
梦到被怪兽追逐、撕咬……刚入发热门诊工作时,每天面对大量的病人,除了身体上的疲惫,徐卉与同事还要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这让她难以入睡,甚至噩梦不断。
“第二天一睁眼,我会对自己说,‘又是新的一天’。得逼自己释压、努力调整好心态。我们每天都要用最好的状态面对病人,这很重要,但要做到也不容易。”
床位紧张时病人不理解,情急之下会指责医护人员;长时间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又会出现除发热之外近乎所有新冠肺炎症状……付出许多却换不来体谅的精神沮丧、高负荷高强度工作所带来的身体不适,作为支援团队25人中年纪最长者,徐卉还要帮助其他年轻医生缓解心理、生理双重压力下导致的焦虑情绪。“我是麻醉科医生,科室负责全院的危急病人抢救,因此我经历过的病人应急事件更多、面对压力时这些经验也能帮上忙。”
让人欣慰的是,一起“出征”的25人,无一人感染新冠肺炎,也无一人在压力面前退缩。此时,大家已第二轮上岗,又站到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第一轮工作结束,在经过14天的隔离后,徐卉有了5天空闲——回家,与亲人团聚。
“我进门的时候,儿子见到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她说,语气里满是甜蜜。
“妈妈,你一回来,我的作业可能就会变多了。”望着儿子欣喜又委屈的表情,徐卉一把将他搂在了怀里。
“那么多病人在等着,这是救命!”
抗击疫情最忙的时候,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乳甲外科副主任医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东西湖医院副院长周静一天要接100多个电话,从早上5点多接到第二天凌晨。手机很快就没电了,必须赶紧充上,可是充电速度赶不上使用速度,再隔几小时,连着手机一整天的充电宝也“放挺”了。
她的一天,要协调床位、前往重症监护室及隔离病房查房、处理院内各种大大小小的突发事件。在武汉国家网络安全中心被作为临时隔离点征用之后,周静带领党员突击队还承担了接管网安中心的任务。
“行动起来比说什么都强!”德国海德堡大学读博期间,老师就有意识地将周静作为一线ICU医生来培养,这让她在管理重症病人方面积累了经验。“面对新冠肺炎重症病人,确实有更大的感染风险,但我冲到最前面是责无旁贷的事。”
1个多月以来,周静常常急得半夜睡不着觉——她着急的是床位。
大年三十开始设立隔离病区,周静咬着牙签下了“军令状”——每天开1个病区、每个病区27个床位,连着开10天!医护人员从哪调配、仪器设备去哪落实、人员培训分秒必争、安排重症病人入院刻不容缓……这些都需要她统筹考虑。一个病区开完,没有喘息时间,第二个立马跟上!
“下一个病区开不出来怎么办?”
“必须开,这种‘开不出来’的假设不存在!那么多病人在等着,这是救命!”那时,她每天在心里给自己打气——一口气也不能泄,得拼尽全力。
学医至今20多年,这是她神经最紧绷的1个多月。
病区开到第10天,平常并不会直接与临床病人接触的手术室护士,在经过紧急培训后也毫不犹豫地顶了上去。临危受命、十万火急,周静终于做到了所承诺过的:每天开一个病区、连开10天、一天不停!
想当初,就是靠着这股“咬牙”的劲儿,她放弃了英国的高薪职位回到国内。“国外的生活我可以一眼望到头,当时国内外治疗乳腺癌的水平还有明显差距,我年轻,就是想回来多做点事。”
“与城市相比,县级医院的情况又怎样?”2017年,在报名参加“博士团下乡”后,周静在湖北荆门京山县人民医院工作了1年,县级医院诊疗手段相差更远的现实深深刺痛了她。“我意识到自己可以做更多事情:可以帮助县级医院改善条件、可以带领当地一批医护人员成长。如果引导他们掌握最新的诊疗规范,就能在基层帮助更多的患者。”
而如今,这个一直想“多做点事”的“战士”,为了非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又没日没夜地忙起来了。
“千万别走,会有传染风险!”
与徐卉同属麻醉科的副主任医师许爱军,在报名支援一线后上的第一个夜班就被院区内存在的一处感染隐患惊出了一身冷汗。
隔离病房在当天晚上刚刚改造完成,立刻收治了大量病人。第二天一早许爱军发现,还没来得及接受隔离病房强化培训的保洁阿姨,在清扫完隔离区之后径直就要前往普通病区打扫。
“大姐您站那儿别动!千万别走,会有传染风险!”这一嗓子喊出去,声音大得也吓了许爱军自己一跳。
许爱军是中国农工党党员,在确认保洁阿姨已被送回住处自我隔离之后,她立马奔回家,顾不得夜班疲惫,当天上午就将新建隔离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及解决方案写成建议,火速递交给农工党中央的同事。
当日,医院在第一时间就对所有保洁工作人员进行了紧急抗“疫”强化培训,杜绝安全隐患。第二天,许爱军的建议被农工党中央正式采用。
2010年,许爱军曾前往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她在美国费城儿童医院麻醉科做过访问学者。
报名支援一线后,许爱军需要协助国家医疗队诊治重症肺炎病人,帮助国家医疗队熟悉医嘱书写系统、沟通病人病情、及时协调不同科室。她的工作零散而繁杂,考验的是细心与耐心。
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她还兼职做起了记录抗“疫”一线的院区“记者”。《且看同济“游侠”的战果——新冠重症气管插管近200例》《同济麻醉在一线,博导冲锋在火线》……这些文章在同济医院内部传播甚广,许多参与新冠肺炎救治的医生读来深有感触。自己同事所带来的一线纪实,让不少医生感到亲切、深受鼓舞。
后方供应跟得上,前线“战士”才不慌。让她惊喜的是,前不久在下班后住宿的隔离酒店,许爱军与同事收到了麻醉科副主任万里跑遍3个院区送来的生活补给品——瞧瞧,果汁、饼干、牙膏、洗衣液……甚至还有拖鞋、指甲刀、手机充电线……
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卸空了再去超市装一车,接着送!“吃喝用的一应俱全,是真真切切地暖热了大家的心。”许爱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