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创新驱动提升我国经济整体竞争力
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如何,往往决定了这个国家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全面提升我国经济整体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在于国家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在于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创新是国家经济竞争力的真正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惟有创新者才能进步、强大、胜出,这一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竞争大势的科学概括,揭示了创新发展与国家竞争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创新是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提升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首先是要保持持续的经济增长。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规律看,在工业化初中期阶段,实现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本、劳动力以及资源。这样一种仅仅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模式,很快就面临“规模报酬递减”瓶颈,同样的投资规模只能换来越来越低的经济增长率,以至于最终经济不再增长,或增长的幅度低于稳定社会和促进民众福利增加的要求。创新可以克服“规模报酬递减”的限制。新的知识和技术可以作为传统生产要素的补充,甚至替代传统要素,达到“规模报酬递增”的效果,推动经济增长的“轮子”持续滚动,突破传统增长模式的“天花板”。新加坡就是一个例子。新加坡曾经是亚洲的一个弱小穷国,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依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水平已经跃居世界前列,成为2019年世界经济论坛排行榜上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毫无争议地成为发展中国家中的创新“领先者”。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和排列,2019年我国科技创新综合排名居世界第14位,是中等收入国家中进入前30名的唯一国家。2018年我国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1.97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2.19%,经费投入总量居世界第二,投入占比在发展中国家中名列前茅。但是,正如《世界是平的》这部有影响力的著作中指出的,当今世界各国是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交流与竞争,你面对的竞争对手不仅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国家,还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更多是与拥有最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竞争,因此,创新必须要有更高的要求。我国在创新方面还有许多“短板”,科技创新领域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如世界级的顶尖创新人才不足、创新成果数量较多但质量不高、创新与产业发展脱节比较严重、经济发展存在许多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等等。这些充分说明,我国的创新工作不仅不能放松,而且要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决心加快推进。
中国的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成为核心标志,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中心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创新,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继续依靠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经济的竞争力,还必须继续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作为向前推进的又一个轮子。改革不断推出新举措、开放不断迈向新台阶,既是创新的有力条件,本身也是一种创新。
改革开放就是释放新的生产力,改革开放就是不断冲击新的极限。如果说在发展中常常遇到瓶颈,会出现潜力用尽的时候,实际上是改革还有没到位的地方,开放还没有到达一个新的高度。例如,我国的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但高影响力论文的占比较低,篇均被引用次数居世界第16位,明显低于世界第一梯队国家。还有,一方面是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居世界前列,每年国内评出的科技成果众多,另一方面,我国产业的技术进步率仍然偏低,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许多关键核心技术只能依仗别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体制机制的问题。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人才体制和其他相关制度安排不利于有效的创新,重数量、轻质量的创新活动还比较普遍,人才“帽子”满天飞,反而阻碍了真正人才的成长,企业对待技术奉行“拿来主义”,市场竞争中急功近利者反而容易胜出。这些都是体制机制障碍,是制度安排出了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一场涉及市场结构、要素结构和体制因素的综合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必将有新的提升。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是全面提升我国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又一条重要途径。尽管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新的挑战,但世界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和渗透是发展大势,世界各国在经济的合作与竞争中相互取长补短,彼此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是难以改变的世界潮流。中国在长期的对外开放中获得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也为世界经济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只有继续坚持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范围,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才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全面提升我国经济整体竞争力创造必要的条件。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全球的视野布局和推进经济工作,不仅是一个意识问题,更是一个效益问题、标准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质量高低。是否向世界看齐,是否以世界先进水平为坐标系,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标准,决定了产业发展的层次。创新活动要盯住世界创新前沿方向,结合中国实际,努力破解涉及产业发展全局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抓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顶层设计要有世界眼光,找准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找准我国科技发展现状和应走的路径,把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统筹起来考虑,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目标、工作重点。”没有世界眼光,没有开放的胸怀和措施,不可能掌握国际一流的技术,不可能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加以落实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的核心要义是高质量,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要紧密贴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任务,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也要服务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努力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入良性轨道,实现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现代化经济体系涉及方方面面,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但核心不外乎参与经济体系的主体即各种要素,形成的各种相对稳定状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区域结构等),以及经济运行所借助的体制环境与市场环境等,这些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坚持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要触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各个方面,要在整体建设上下功夫。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整体推进的基础上,重点要在要素端和运行环境端上形成有效突破,解决涉及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的关键问题。
要素端是经济发展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之核心。有什么样的要素和要素结构,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结果,就决定了经济的竞争力是高是低。必须用最大的力气,最坚决的改革精神和开放决心,去优化和提升经济发展的投入要素。必须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不动摇,加大技术要素的投入比例,摆脱对资本和劳动力传统要素的过度依赖,千方百计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把好高质量发展的入口处。即便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紧要关口,也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方向,不能为一时的增速起伏又回到原先的传统发展老路上,从而错失从速度到质量转型的时间窗口。对于经济下行出现的市场问题、需求问题,还是应更多地通过应用新技术、发展新业态、创造新市场加以解决。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大了经济下行的压力,此时更要通过广泛应用移动网络、电子商务、5G通信等新技术和发展新业态,及时在市场结构变动中减小下行震荡,尽快恢复经济的稳定增长。
运行环境端就是经济体制,就是市场环境,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最有弹性的地方,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软件”所在。只要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关系就有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经济体制的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市场环境的改善也是没有最优只有更优。营商环境是市场环境的另一种说法。这几年我们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充分说明市场环境建设对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必须长期坚持下去。以新的改革开放的有力措施,从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参与要素入手,大大增强创新的牵引力,不断优化包括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区域结构在内的各种经济结构,完善经济运行环境,最终建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