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复工进行时:用数字化夺回“失去的一个月”
(抗击新冠肺炎)中国制造业复工进行时:用数字化夺回“失去的一个月”
中新网上海2月21日电 题:中国制造业复工进行时:用数字化夺回“失去的一个月”
中新网记者李佳佳
位于上海的东方希望,从线上复工到线下复产,“无感切换,没有任何紧张与手足无措,一切都水到渠成,管理与运营有序开展”,东方希望集团CIO黄兴胜21日告诉记者。
东方希望是集农业、重化工业产业链等为一体的超大型制造企业,在中国国内拥有160多个实体工厂,主要提供供应链上游的大宗原料。
“我们用3年的时间,走了别人10年才能完成的数字化之路。”黄兴胜说。话虽如此,就在2月3日正式“云复工”之前,黄兴胜坦言“压力大到睡不着觉”。
一方面担心服务器扛不住,系统不能稳定运行。“远程办公系统相当于公司的眼睛,系统前端是物联网,崩溃了怎么办?相当于盲了。”另一方面,他担心两万多名员工不在一起办公,会不会效率低下?
2月3日,全集团上百场视频会同时平稳地开起来了,还创造性地把视频会、共享屏幕、共同编辑文档等功能结合起来,“简直比现场交流的效率还要高”。黄兴胜悬着的心这才踏实了下来。
实际上,主动拥抱数字化3年多来,东方希望实现全部数据互联互通,线下管理在线化,80%以上的业务线上化;在钉钉平台的移动应用突破54个,每个业务板块基本实现闭环移动管理;组织扁平化,从原来7级管理简化为不超过4级管理体系。
黄兴胜说,在东方希望,数字化成为组织的生产力。组织的数字化程度越高,面对突发挑战时受到的冲击就越小,复工复产的活力就越强。
“在东方希望,不懂、不会数字化,未来连饭都吃不上。”这是黄兴胜的一句“名言”。经过这次疫情考验,他说:“数字化将是未来所有企业的生存资本。”
2月18日,浙江金华的文具制造企业鸿泰向海外发出了鼠年的第一单货。从货物出关到财务结汇,每个业务动作都有数字化的流程与之相对应。
以前,外贸发货涉及到复杂的数据统计、运费计算、报关资料和票据提交等工作,任何一个环节资料不全、沟通不畅,下一个步骤就无法进行。2014年,鸿泰文具CEO施辰主导了公司第一次大规模的数字化建设,其中就包括搭建自己的发货系统,“但那时候做得不是特别成功,”他回忆,“和现在用一个App登陆就能用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如今,鸿泰基于SaaS(软件即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开发了新的发货系统,入口就放在钉钉的工作台上。员工在手机或电脑上即可一键登录该系统,根据系统提示反馈结果、提交资料,按步骤走完工作流程。
施辰说,未来他的目标是让鸿泰文具每一件事都云端化,把纸质的规矩、流程、操作方法、业务规范都搬上网,与一个APP相连。
作为杭州首批复工企业的朝阳轮胎,截至目前,已有超70%员工到岗,节后第一批订单已经发出。因为疫情按下暂停键的生产线,再次忙起来。
4年前,是朝阳轮胎信息化负责人郑励把钉钉引入了公司,疫情期间,朝阳轮胎的云办公和复工变得快人一步,组织的数字化让信息传递及数据汇总效率提升了70%。不仅如此,钉钉已经实现与生产流程系统的打通,可以随时监测国内外各条生产线的情况,数据异常很快能发现,曾经的人工填表模式成为历史。
郑励表示,他们能在手机上实时看到原料存货、生产、订单、物流整个循环,“复工首先要盘清楚手里有多少原料、需要优先分配给哪些订单等等,整个链路要实时在线。”
“开工!”占世界制造业1/4的中国制造业企业,眼下正陆续吹响复工复产的号角。
在当前这个非常时期,更多的制造业企业开始意识到,有效的数字化可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让企业以更加灵活的姿态应对变化和挑战。
从长三角到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化程度越高,复工效率越高,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我们有信心用数字化夺回‘失去的一个月’”,企业家们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