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疫情形势向好民心趋稳 专家:心理干预应节制 主动“关怀”莫过量

2020-02-20 12:35:00
来源:中新网
字号

  中新网石家庄2月20日电(李晓伟)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现在,随着全国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向好趋势,民众心理也趋于稳定和乐观。对此,有心理专家建言,应相应调整疫情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要保持节制,不主动给予过量“关怀”。

  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日发布的2月19日全国新冠肺炎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除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45例,连续第16日呈下降态势。同时,从12日至19日,全国新增治愈出院病例连续8天超过千人。截至2月19日24时,全国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6155例。

  从疫情骤起时的担忧、恐慌、焦虑,到心理归于平复,乃至现今趋于乐观,在疫情“拐点”还未完全明确之前,民众情绪“拐点”似乎已经先行到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2月18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随着疫情的变化,民众社会情绪的反应从疫情初期较高的负向情绪和较低的正向情绪逐渐发生变化,乐观、平静情绪上升至中等偏上程度,担忧、恐惧、愤怒和恐慌情绪逐步下降。同时,民众认为疫情未来一个月会缓解一些的比例上升到48.2%,认为会缓解很多上升至26%。

  “现在路上的车辆和行人越来越多,感觉城市又开始恢复往日的生机。”30岁的河北石家庄市民周女士说,疫情暴发正值春节,让她原本愉悦的心情蒙上了阴影。近日来,她每天都能听到疫情向好的消息,看到越来越多的商铺复工开业,原本压抑的心情也得到了一些释放,相信疫情形势会越来越好。

  在此次疫情面前,老年人是弱势易感人群,身体免疫力和认知能力下降、信息相对封闭等因素,导致他们面对疫情更易产生心理问题。周女士说,疫情暴发初期,她的母亲很焦虑,每天清早都会急于向她了解疫情发展情况,当得知感染人数增加时更是唉声叹气。“随着一段时间的适应和疫情形势好转,老人的心情舒缓了很多,偶尔也会戴好口罩到室外走走。”

  36岁的李菲菲是河北一家服装企业的工人,该企业已于2月2日复工并转产医用防护服。李菲菲说,听说要复工时她有些担忧,但想到复工是为前线医护人员抗击疫情,同时企业做好了消毒和防护准备,她选择回到工厂。现今已经过去十多天,企业员工并没有出现聚集性感染情况,她也安心下来。

  河北省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指导专家组副组长李幼东说,新冠肺炎这种突发的疫情是一种突发事件,对此,人们大脑会产生一些紧急应对,并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反应如抑郁、焦虑、惊恐,以及过度防御等行为反应。有些人经过紧急应对会趋于平静,但有些人会过度反应影响当下的生活,甚至产生远期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干预是必要的。

  面对疫情形势向好,民众心理趋稳,曾参与过抗击“非典”、汶川地震、马航MH370空难心理救援工作的李幼东建言道,基于过往经验教训,心理危机干预要适量,单方面大量给予心理疏导会产生负面影响。

  李幼东解释说,心理干预的原则应是“当事人的需要”,在人们心理趋于平复的状态下,再过度提一些心理上的问题,过度散发一些心理应对策略,对人们渐渐恢复的心态是再次的打扰。在本次疫情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制定中,她主张保持节制,不主动给予过量“关怀”。

  正值企业有序复工复业,面对可能存在的“复工焦虑”,李幼东说这种心态是难免的,她建议人们应该主动接纳这种“不舒服”,在认知上主动地调整,并注意心理的维护。(完)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