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家里飞进蝙蝠会被传染病毒吗?我们该如何与野生动物“和平共处”?

2020-02-10 19:06:00
来源:中国环境新闻
字号

  原标题:家里飞进蝙蝠会被传染病毒吗?我们该如何与野生动物“和平共处”?

  随着新冠病毒疫情的发展,公众对身边野生动物的担忧和关注度也不断升温。

  近日,上海市绿化市容热线闵行平台就接到了市民这样一个电话:“哎呀,我家里出现了蝙蝠,怎么办呀?会不会传染病毒呀?”

  接到电话后,闵行区野保站联合镇野保部门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处置。将厨房吊顶隔板全部拆除后,发现了蝙蝠栖居的痕迹和大量粪便,但并未发现蝙蝠活体,为减轻市民担忧,处置人员对其屋内环境进行了消毒。

  从新闻里得知,这个春节,上海市野保部门很忙碌。仅仅在正月初十这天里,闵行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就出动了6次,都是上门驱赶居民在家庭周边见到的越冬蝙蝠。

  图片来源:人民政协报

  因为一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蝙蝠被冠以“恶名”。人们的担忧似乎又不仅仅是蝙蝠,眼下,我们究竟该如何与野生动物相处呢?

  野生动物可以与人和平共存

  远在重洋之外的澳大利亚,日前也因“蝙蝠”备受关注。

  漫天飞舞的果蝠让澳大利亚英厄姆镇的居民十分不安,这些果蝠的数量甚至已经超过了当地居民数。

  蝙蝠为什么会停留在城市?

  “人们对于城市之中出现蝙蝠感到吃惊和不解的背后,实际上藏着人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误解。而在我们的工作中发现,合理规划的城市中,城市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远远超过普通市民的想象。”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一直观测追踪城市里的野生动物,他认为,蝙蝠其实在城市中找到了一个和人类互不干扰的生态位。

  比如在上海青浦的东亚伏翼蝠,城市河湖周围的昆虫给它提供了充足的蛋白质食物,城市温暖的气候降低了它们冬天的死亡率,而城市建筑的缝隙好像是野外岩壁上的裂缝一样,可以用来栖息。蝙蝠对于城市环境的适应,实际上代表了野生动物和人共存的可能。

  看到蝙蝠就一味地恐慌,在目前的疫情阴云下,这或许是很多人共同的担忧。在王放看来,“实际上蝙蝠和蝙蝠之间的形态、习性差异简直天上地下,是否携带病毒、携带什么种类的病毒也天差地别。”

  “新冠病毒潜在天然宿主菊头蝠的分布区域在各种山区,它们生存的关键是需要找到洞穴作为栖息地,不进入上海市区。即使是菊头蝠,也并不是每一个个体都有新冠病毒的原始病毒,携带病毒的个体比例很低。”王放提醒着人们,发现蝙蝠,先保持镇定。

  上海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同样给出了建议:“蝙蝠正处在冬眠期,不去惊扰是最好的。”

  如发现家中有蝙蝠栖居,不建议市民自行捕捉;可以请当地野保部门进行驱逐,并协助做好环境的清理和消毒。驱逐后自行封堵孔洞或管道,避免蝙蝠再次进入。

  流浪动物怎么办,安全吗?

  疫情还在持续,与人们更息息相关的是,是不是外面的流浪动物都不安全了?要不要“清理”野生动物?

  目前没有证据显示猫狗会感染新冠状病毒,但也没有证据显示猫狗“不会”感染新冠状病毒。

  果壳团队的科普文章指出,和家养、有免疫、接触范围可控的宠物不同,外面的无主流浪动物无免疫、且接触范围不可控,因此风险相对较大。

  专业人士建议,从防疫角度,公众在这个阶段应该避免接触在外的流浪动物,“不管动物是死是活。”

  要知道,流浪猫狗并不是野生生态系统里的健康组成部分,不少动物保护人士也借此倡议,应出于提高整体动物福利的目的控制流浪动物种群,避免对周边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更大的破坏。

  为什么不清理野生动物?果壳的文章强调,比起野生动物,流浪及散养猫狗与人类有更多的接触;其次,这个世界不只属于人类和人类豢养的家畜,也属于野生动植物这些“原住民”,野生动植物组成的健康生态系统,对人类的长期发展也非常重要。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引发疫情的病毒不是野生动物主动接触人类传播的,而是人类对它们进行盗猎、宰杀、食用而主动被感染的。”

  还是举例蝙蝠,其实像大多数野生动物一样,它也在避免与人类接触。只要放任其身,它不仅无害且非常有益,在生物链中扮演的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做的是各自安好,互不打扰,减少与蝙蝠的接触,更不能食用蝙蝠。

  爱它,就把它留在自然

  不惊扰野生动物,不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其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就在去年,本报记者曾做过的关于野生动物的报道,我们关注到,不论是在花鸟鱼虫市场还是网络中,饲养、买卖“另类宠物”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异宠”的走红,打破了以猫、狗、观赏鱼类为主的传统宠物格局。然而,不少“异宠”实则来自野外或是野生种源人工繁育的后代,还有的是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兽类等。

  专家提醒,“异宠”不是想养就能养。“异宠”贸易中,动物福利无保障,物种保护受威胁,于人而言,健康隐患多、违法风险高。

  采访中,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异域宠物项目经理郭京慧告诉本报记者,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即便可以被人工养殖,野生动物依然是野生动物,它们并没有进化和形成适应于人工饲养的遗传特性,这也是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本质区别。

  “野生动物虽然可以被人类成功养殖,但其天性和习性都决定了它们不适合作为宠物饲养。”

  我们因此呼吁公众,不捕捉、购买、饲养野生动物作为宠物。

  除了“异宠”的话题,我们还留意到,如今不少城市购物中心引入室内动物园,主打人与动物“亲密接触”。半封闭围栏里,小浣熊来回踱步,耳廓狐蜷缩在角落里。

  “野生动物需要野外开阔的环境和群体间互动,即使国内一些大型动物园也难以满足这些野生动物需求,更不要说终日不与地面接触和难以见到阳光、面积狭小的室内商场。”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野生动物项目经理郑钰如是说。

  人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其实存在一定的双向风险。“野生动物在人流密集的商场会有人畜共患致病菌问题,在全球动物园设计中,还没有太多的经验来应对室内动物园的污染问题。”郑钰说。

  表达对野生动物喜爱的最好方式,不是据为己有,而是把它们留在野外的栖息地。

  “最好的解决方案是让野生动物生活在野外,选择‘动物友好型’旅游方式,对动物进行远距离观察,避免直接接触,不打扰,不伤害。”

  期待疫情过后,这样一个朴素的心愿,早日达成。

[责任编辑:全志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