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自动气象站里的农民管护员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光明日报记者 袁于飞
今年1月初,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下了一场大雪。雪后的太平乡五三村银装素裹,一排排砖瓦房宽敞明亮,宽阔的硬化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庭院紫皮蒜,百姓金饭碗”,在通往五三村村部的路上,这句标语十分显眼。整个村子里到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因为这里即将脱贫摘帽。
中国气象局定点帮扶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向这里派驻了第一书记,利用气象服务帮助当地农户发展庭院经济,还招了经过培训的农民当气象站管护员。
大蒜种植,在五三村已有40多年历史。凭借高品质,突泉紫皮蒜的名号叫得十分响亮。在村民许贺春家中,几条饱满的蒜辫挂在墙上。
有着多年紫皮蒜种植经验的许贺春,被街坊邻里称为“土专家”,常有人慕名前来讨教经验。许贺春说:“我种蒜的一大窍门,就是经常关注天气预报。”
一颗蒜,从种下到成熟,长得好不好、收成有多少,与天气密切相关。
“以前我们靠土办法、老经验。温度高了就扒蒜种子的皮,土壤开冻十来厘米就开始种地,出现倒春寒就晚点播种。在靠天吃饭的年代,只要碰上干旱少雨的年景,大蒜产量就少,蒜农收入微乎其微。”许贺春说,“现在不一样了,天气预报特别准,而且手机上就能看。村里有个微信群,气象局的扶贫干部经常在里头发气象服务信息。”
自2016年中国气象局定点帮扶五三村以来,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能收到紫皮蒜精细化气象服务信息,原来纯靠经验的种植模式一去不复返了。大蒜产量提高了,品质也上来了,价格也高了。2019年,通过中国气象局牵线搭桥,突泉紫皮蒜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上了央视的紫皮蒜,销量和口碑更好了,换来的不仅是蒜农鼓起的钱袋子,还有满满的成就感和十足的干劲儿。
村里的气象设施需要人管护,农民赵均有在55岁这年,签下人生第一份就业协议。赵均有的老伴患有小儿麻痹症,女儿外嫁,老两口生活全靠他一个人支撑。自打有了这份工作,赵均有十分珍惜,每当下雨或下雪,他都第一时间骑上“二八”自行车去工作,维护自动气象站。
2018年8月6日,突泉县出现大到暴雨,赵均有负责的自动站却没有雨量数据。接到紧急通知后,他立即前往排查。原来,是一片叶子堵住了雨量计。
“既然干了这份工作,就要负起责任。”赵均有说,从前不知道气象工作到底干啥,上岗之前,气象局专门给我们进行了培训。处理小故障、查看数据,我现在全能干。感谢气象局让我们有活干,通过自己的劳动赚钱。
在突泉县,像这样的自动气象站维护管护扶贫公益岗共有19个,他们担负着气象站的维护工作,还负责上报气象辅助观测和灾情信息。从农民到兼职自动站管护员,他们变的不仅是身份,更是精气神。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22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