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破解难题(钟声)——再读习近平主席“达沃斯演讲”②
世界经济论坛近日发布《2020年全球风险报告》,将“经济对抗”和“国内政治两极分化”视为排在前两位的最大风险,认为2020年将是分化加剧、经济增长放缓的一年。这再次提醒人们,尽管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但经济分化甚至对抗的风险仍值得警惕。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破解难题,世界迫切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观察近年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世界,“黑天鹅”形成的温床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发展的包容性不足,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难以尽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曾经,人们感到经济全球化“等同于自然之力”“拒绝全球化就是拒绝太阳升起”。如今,经济全球化遭遇回头浪,逆全球化、去全球化讨论甚嚣尘上。
客观认识经济全球化,仍是当务之急。不能简单将经济全球化视为阿里巴巴的山洞,更不能将其一味看作潘多拉的盒子。困扰世界的问题很多,一概归咎于经济全球化失之偏颇。早在3年前,习近平主席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拨云见日,提出了辩证看待经济全球化、有针对性破解难题之道——“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
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破解难题,首要任务在于做大全球发展的蛋糕。世界经济下行时,全球经济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变小,各方面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冲击。面对矛盾和问题,各国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携手加强全球经济治理,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实,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只有如此,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才会更足,发展的红利才能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破解难题,还要分好蛋糕。不少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阶层利益固化,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导致国内问题迭出。这并非经济全球化本身的问题,而是国内治理出现了问题。把国内治理问题归咎于他国,出于所谓对经济全球化的恐惧而走向“自我封闭”,只会走向死胡同。唯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解决好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等矛盾,才能找到出路。
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近日发布数据说,从1980年到2016年,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名义出口增长了14%,而非世贸组织成员的财富和出口都下降了。这个对比有力证明,融入经济全球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是契合各国发展需要、符合各国人民利益的正确选择。谈及经济全球化的前景,世贸组织前总干事拉米指出:“我仍然相信全球化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我仍然觉得我们可以解决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享受它带来的红利。中国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受益,也为全球化作出了贡献。”中国的秘诀在哪里?就在于坚定扩大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中国人民。
国际观察人士眼中,习近平主席的“达沃斯演讲”是一篇捍卫经济全球化、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的“中国宣言”。思考这份宣言深刻内涵的人们,还从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同年提出的倡议中得到启发——“关于全球化,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故事”。中国思想、中国行动,就是携手全球伙伴书写的经济全球化新故事。这样的故事越多,越能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越能有利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