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版《天堂电影院》:“还有一个人看,我也要把电影放完!”
在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苏澳镇,你说“吴正梅”,人们不一定认识,但你要是说“老吴”,他们大概都知道:“哦,是不是放电影那个?”
从1969年在部队当上电影放映员到现在,70岁的吴正梅已经在岗位上坚守了50年。如今,他服务周边22个村,每年放映500多场电影,平均每天要放映1~2场,一年中有200多个夜晚都在外忙碌。
他在部队圆了两个梦
吴正梅说,他自幼就有两个梦想:一是当兵;二是当电影放映员。
苏澳是革命老区,从小就听大人们讲打日本鬼子的故事,他因此有了参军梦。“我们那儿很多人参军,觉得当兵很有荣耀感。”
15岁,第一次看了一场露天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他从此又有了当放映员的梦想。
19岁,吴正梅参军到部队。因为能写会算,他从机枪连重机枪班,调到了炊事班,负责采购、记账。
还因为能写一手好字,各方面素质过硬,他又被选拔成为了部队的电影放映员。
接到调令,20岁的炊事员吴正梅背着一口铁锅进了电影组。当上放映员那天,吴正梅激动得一夜没睡着,“这是我一辈子最幸福、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退伍回乡,他搬进了电影院
由于兄弟过世,父母年迈多病,入伍四年后,吴正梅退伍返乡,成为一名乡村放映员。
吴正梅说:“虽然复员回家了,但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完成部队交给的任务。”
上世纪70年代,大多数乡亲很少有机会能走出平潭岛。吴正梅相信,银幕就像个窗口,可以把外面的世界带到村民眼前。
1984年,苏澳镇第一家也是惟一一家室内电影院开业。电影院建在另一个村,吴正梅索性一个人搬到了影院,一心扑在电影放映上。
自己倒贴钱,也要继续坚守
回忆电影院最热闹的那两年,很多片子一票难求,连过道都站满了人。
但好景不长,走进影院的观众越来越少,和吴正梅一样的乡村放映员也因为逐渐转行而越来越少。
最困难的时候,吴正梅连维持生计都很困难。可这个倔强的老兵没有放弃,他靠写字、卖春联赚钱补贴影院。
2003年,一场台风摧毁了电影院,但吴正梅还是舍不得离开。
有一次,吴正梅骑摩托出了交通事故,缝了50多针,把家人都吓坏了。但伤愈之后,他继续骑车,只为了把流动放映坚持下去。
现实版《天堂电影院》
老吴的故事,也是现实版《天堂电影院》。在这部国外电影中,一个老放映员守着一个老电影院,虽然后来电影院毁了,但有个小孩却因为有电影梦而走了出去,成为电影导演。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不同的电影院,却发生着相似的故事。
70后电影导演丁小明就是平潭县澳前镇人,他还清楚记得1982年,他7岁时,第一次看见吴正梅,第一次看到露天电影。
“村民都提前一两个小时就搬了椅子放在沙滩上,抢好位置,就盼着您来。您那时很年轻,三十来岁吧,走起路来腰板儿挺得笔直,所有人都喜欢您、欢迎您,我们这些小孩子都特崇拜您。”
就是从那个时候起,电影这个神奇的世界,就在丁小明心里种下了种子,让他长大以后有勇气走出小镇,走出了平潭,如今成长为一名电影导演,他说,老吴是他的偶像,也是他实现梦想的引路人。
“作为老兵,放电影是我的责任”
老吴说,平潭是个孤岛,苏澳镇更是个边远小镇。过去几乎没什么人走出去的。人们没什么娱乐方式,看电影就是很高兴的事了。后来年轻人都出去了,镇上几乎全是老人,他们很孤独,需要一些文化娱乐生活。
虽然现在有了电视和网络,但当地农村许多老人听不懂普通话,老吴一边放电影,一边还要担当闽南话“同声传译”。老人们想看电影,还是离不开他。
有一次,吴正梅有事请假,一位老婆婆来到这里等他放电影。村长说,老婆婆等了几个小时才走。吴正梅知道后很难受,但后来再也没见过她。他下定决心:“哪怕只剩下一个人说:老吴,来放场电影吧?我也愿意继续当个放映员。”
他说,“在部队,我对放映员的感受更多是荣耀感。但后来这个职业的光环完全消失了,我慢慢体会到了责任感。作为老兵,曾经的军人,我觉得自己应该担负起纽带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