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二十载,看澳门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1999年12月20日零时整,澳门正式回归祖国的怀抱——这一刻是如此短暂,秒针只需划过“12”;这一刻又是如此漫长,澳门这个游子已漂泊在外多年。
镜海有魂,游子回家。澳门回归,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写下400多年来从未有过的新传奇。
涛声依旧,未来可期。在这片千百年连接中西的古老海域,新时代、新澳门、新发展的集结号已经吹响,新的征程等待年轻的特区扬帆远航。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澳门,了解澳门的昨天,认识澳门的今天,展望澳门的明天。
澳门的昨天:沧海桑田 世纪梦圆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原属广东省香山县,旧称香山澳、濠镜澳。出土文物证明,中国的先民,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2018年7月27日,澳门邮电局以“中国古代文学家——汤显祖”为题发行邮票。1592年,43岁的汤显祖来到澳门,写下“不住田园不树桑,珴珂衣锦下云墙。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的诗句,留后人遐想四百年前澳门的风物人情。
180年前,法国画家博尔杰笔下的澳门已是相当热闹。
明嘉靖年间,葡萄牙人借口航船在澳门附近海域触礁,需借地晾晒受潮货物,遂贿赂广东地方官员登陆澳门,搭棚暂住。起初,葡萄牙人以每年贿银五百两而入居澳门。自1573年起,葡萄牙人将每年五百两贿银变为租金向香山县丞交纳,将借地改为租地。鸦片战争后,葡萄牙逐步破坏中国政府对澳门行使主权,1887年,葡萄牙与清朝政府先后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规定“由中国坚准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与葡国治理他处无异”。
历史,就这样匆匆地走过了400年。
收回澳门,是包括澳门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夙愿。九十多年前,闻一多先生以悲愤激越的笔触,书写了澳门人民怀恋祖国、盼望回归的呐喊——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925年,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写下组诗《七子之歌》,将中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其中,写给澳门的诗句被作曲家李海鹰谱上曲,在澳门回归庆祝晚会及春节联欢晚会等被多次演唱,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辛亥革命后,大量志士仁人为恢复在澳门行使主权进行过长期的斗争和努力。但是,一次次的抗争,一次次的失败。历史,为饱尝沧桑的中国人留下惨痛的教训——国家衰弱,政局动荡,经济落后,政府软弱,让澳门在回归路上留下了一次次的遗憾。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彻底解决澳门问题有了可能。
约1950年,澳门大堂区新马路及殷皇子大马路。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开始为香港与澳门的主权问题采取外交行动。1972年,中国政府郑重地宣告:“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所谓‘殖民地’范畴。……中国将在条件成熟时用适当方式和平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在未解决前维持现状。”
1979年2月8日,中国和葡萄牙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同时就澳门问题达成原则谅解,同意“澳门是中国领土,定将归还中国。至于归还的时间和细节,可在将来认为适当时候由两国政府谈判解决”。
1984年10月3日,邓小平接见港澳同胞国庆观礼团全体成员,在谈到澳门问题时说:“澳门问题的解决当然也是澳人治澳,‘一国两制’。”
1987年4月13日,经过四轮谈判,中葡两国政府终于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郑重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将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在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时,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
阔别已久的澳门终于可以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继香港回归后,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又一个历史丰碑。
1998年5月6日,澳门回归祖国倒计时牌矗立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前。大红色的倒计时牌上镶有五颗金星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中的大海、莲花图案,象征澳门回归祖国。 张风 摄
1999年11月,澳门濠江中学在迎回归系列活动中走进首都师大附中进行参观交流活动。图/北晚新视觉
澳门的回归之路,证明并将持续证明这样一个真理:没有新中国一步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我们就不可能恢复行使对澳门的主权;没有祖国强有力的依托和支持,就没有日新月异、安定祥和的澳门。
澳门的今天:“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1999年12月20日零点零分,五星红旗和澳门特区区旗在澳门的夜空冉冉升起。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第一届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告成立,澳门翻开历史新的一页。
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在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升起。
2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但对于回归后的澳门,却是书写沧海变桑田的浓重一笔,日新月异的濠江故事精彩纷呈:
这里,有坚定的自信。“回归那天起,澳门同胞就既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主人,也是国家的主人。”回归以来,良政善治的澳门实践逐渐成型。澳门依法顺利进行五任行政长官选举和六届立法会选举,至2018年底已完成800多部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制定修订。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且重在配合,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充分保障澳门居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开创了“澳人治澳”新局面。
这是澳门金莲花广场上的《盛世莲花》雕塑。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
这里,有硬核的数据。回归前,澳门宏观经济环境恶劣,连续四年出现负增长。如今,澳门各项宏观经济指标表现亮眼:本地生产总值从回归之初的519亿澳门元增加到2018年的4447亿澳门元,人均GDP在世界名列前茅,从博彩业“一业独大”走向经济适度多元,旅游、会展、餐饮、酒店、交通及零售业欣欣向荣;2018年底,累计财政盈余达到5088亿元,外汇储备为1636亿元,较1999年分别增长193倍和6.2倍,大大增强了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本地居民充分就业,失业率从回归之初的6.3%下降到2018年的1.8%……
这里,有暖心的温度。在澳门,每一个普通家庭都能享受到这样的“民生礼包”:从幼儿园至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看得到“真金白银”的现金分享计划,长者、婴幼儿、中小学生、孕妇纳入免费医疗,青年创业获得免息贷款……回归以来,澳门特区政府始终努力改善民生,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房屋等民生领域落实“共建共享、惠民利民”理念,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75岁的澳门退休老人陈雨莲说,回归前,日复一日的念想是孩子们快点长大,出去做工贴补家用。而现在,和所有65岁以上澳门老人一样,她享受着免费医疗,每月领取着平均约6000澳门元的敬老金等各种津贴,孙辈们接受了15年免费教育后,又分别到澳门和内地的大学读书:“一路走来,作为中国人,我真的感到很骄傲。只有祖国好,澳门才会更好。”(新华社记者 郭鑫 摄)
这里,有奋斗与梦想。空间狭小,是制约澳门发展的普遍问题。为此,珠海横琴新区应运而生,10年间从一个荒岛变成高楼林立的新区。从澳门到横琴,到粤港澳大湾区,到整个内地,再到“一带一路”,澳门人的发展视野越来越开阔,创业之路越走越远。如今,生活在澳门、办公在横琴、放眼大湾区,已成为很多澳门青年的常态。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自2015年启用以来,累计孵化349个项目,其中澳门创业团队达186家。10年来,已经有1500多家澳资企业在横琴注册落地。
新横琴口岸一带景色(10月2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
这里,有开放与交流。澳门在回归前仅具有极为有限的对外交往能力,回归后,澳门基本法授予澳门特别行政区在缔结国际协议、参与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等方面的广泛的对外交往权限。截至2018年年底,澳门以“中国澳门”名义在贸易、科技、民航、司法协助、税收、投资保护等领域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签订了数十项双边协议,澳门参加的国际组织从回归前的51个增加到近120个,还主办了大量区域性、专业性国际会议或国际活动。
……
是什么,让这座古老的小城,在今天绽放出令世界瞩目的光芒?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新当选并获中央政府任命的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贺一诚时所指出的,20年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团结社会各界人士,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定维护宪法和基本法权威,传承爱国爱澳的核心价值观,促进澳门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稳定和谐,向世界展示了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完全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 ”
2019年9月30日晚,由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主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年大型灯光秀”,在澳门标志性建筑大三巴牌坊上演。这场灯光秀以大三巴牌坊为投影屏幕,用光影展现“共庆70华诞 共享伟大荣光”的主题,呈现出一幅幅澳门社会喜迎国庆的画面,抒发澳门民众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
“澳门好,祖国好;祖国好,澳门会更好。”与祖国内地同呼吸、共命运、携手发展,这正是“一国两制”和基本法在澳门实践取得极大成功的底气与支撑。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是澳门繁荣稳定的根本,是澳门发展的最大优势,也是澳门走向未来的关键。
澳门的明天:弱冠正芳华,未来更可期
“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方向正确,坚定不移走下去,前途必将更光明,未来必定更美好。
2018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港澳同胞大有可为,也必将带来香港、澳门发展新的辉煌。在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香港、澳门仍然具有特殊地位和独特优势,仍然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1月18日无人机拍摄的澳门旅游塔、西湾湖、南湾湖景色。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
2019年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粤港澳大湾区承担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成为全球最佳创新基地的使命,为澳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纲要》将澳门列为大湾区四个中心城市之一,对澳门有三个定位:第一是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第二是打造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第三是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这些定位都成为世界认识澳门的新视角。
从“十二五”到“十三五”,从助力国家改革开放的崭新角色和定位,到区域合作中的特色与优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澳门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面临更难得的历史机遇,拥有更有利的发展条件。
10月8日,人们在澳门大三巴牌坊前游览。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
作为全球旅游中心,回归没有改变澳门多元文化的特色,反而增添了她的吸引力,“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澳门获评“创意城市美食之都”,西方媒体这样评论:“人们来到今天的澳门,不再只是玩把扑克牌就走”;作为中葡交流平台,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于2003年成立,澳门为13亿多人口的中国内地和2亿多人口的葡语国家搭起了“文化立交桥”,同时,澳门也正在积极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成为大湾区城市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支点;作为文化多元包容的代表,澳门有着“融通中西”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环境,进一步发挥澳门文化的软实力作用,可在“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中,有效促进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民心相通和文化交流,发挥“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交流合作基地作用;作为科技发展优势的体现,澳门回归20年来,科技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建成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微电子等领域快速形成技术高地,成为大湾区珠江西岸科创走廊建设的重要一极……新时代、新澳门、新发展的集结号已经吹响。
对澳门来说,“一国两制”是最大的优势,国家改革开放是最大的舞台,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是新的重大机遇。面向未来,澳门有着无限的憧憬和坚定的自信。这憧憬和自信,源于对正确道路的坚定选择,源于对“一国两制”的深切认同,源于始终不变的家国之情、爱国之心,源于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