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专家谈中国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显著优势,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究竟“优”在哪里?要做到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还应如何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百位专家谈中国制度》,特邀百位专家纵论优势、聚焦发展。今天(27日)推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解读专家: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
虽然我国经济仍在经历阵痛期,但是,通过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特别是收入分配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制度优越性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助力我们的经济增长行稳致远。
有问必答
长期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在公有制基础上不可能搞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却坚持走自己的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出震惊世界的中国速度。这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怎样才能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得益彰、“携手共进”?
王昌林:核心是“放”,要放开市场准入,放到位、放落地。放什么?首先,服务业的市场要切实放开。比如教育、医疗、养老、家政,现在的情况是,需求很旺,有效供给不足。其次,要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是要坚持包容审慎的监管制度,要处理好放和管的关系,一方面要放,不能管死,实际上,从改革开放以来,凡是放得比较多的行业,竞争力就比较强,有效供给就比较足;另一方面,对新兴产业来说,我们通过创造更多的场景、更多的示范应用空间,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这是我国很大的优势。再次,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让落后产能按照法治化退出,实现优胜劣汰。
今天,中国制造正升级为中国“智”造,在世界范围,5G技术、高铁技术等都处于先进水平,过硬的产品质量、全产业链的布局优势都让我们在世界上腰板挺得更直。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这是因为科技创新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的问题,很多根源就在体制机制。在体制机制大命题中,核心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王昌林:核心是通过改革来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活力。在创新动能之中,人才发挥着关键核心作用,人才是第一资源,而且中国的人力人才资源也很丰富,中国人也比较勤劳、敬业,只要我们把近9亿劳动力的潜力、创造力和活力激发出来,中国的经济就会孕育出磅礴的力量。
共同富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围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党不断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当下,城市和乡村,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比较明显。按照四中全会精神,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哪些制度能保证我们实现共同富裕?
王昌林: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核心的问题就是要适应我们发展阶段和形势的变化,按照“限高、扩中、提低”这样一个思路,一是要通过税收政策,包括个人所得税这种政策限制高收入,另一方面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形成一个哑铃型的结构。此外,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释放巨大的需求潜力,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结构再平衡。
经济发展是经济政策、经济制度的试金石。该如何正确评价当前中国经济状态?
王昌林:应该说我们保持在6%-6.5%的合理区间,总体上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在合理区间,包括经济增速,就业、物价、劳动生产率等,这些都是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我们城镇调查失业率在5%左右,还是处于历史上一个比较好的水平。总体上我国经济还是处于一个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态势。
数说优势
今年第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6.0%,增速远高于美国、日本、欧盟等,也高于新兴经济体中表现较好的印度。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新动能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新活力,战略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四五年前在8%左右,现在已经接近15%。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我国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记者张棉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