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文明行】“黑帽子”成回忆 老兰州打趣:干嘛还要出去?
兰州市环境监察局监察三科主任科员马青(中国台湾网 刘洪羊 摄)
中国台湾网11月12日甘肃讯 (记者 刘洪羊)10日,晨幕初展,甘肃省兰州市寻常的一天从市民河边慢跑、老人们喝茶聊天中展开。而与此同时开始故事的还有我们的主人公,兰州市环境监察局监察三科主任科员马青。
“坐公交时,闭着眼睛靠鼻子闻着味儿就知道到哪一站了”。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马青向记者说道,以前老兰州人总是怎么调侃天气。的确,长期以来,大气污染一直是兰州人民的一个重大“心肺之患”,也是外界认识兰州的一张“负名片”。人们曾这样调侃:“兰州的太阳和月亮一个样,白天和晚上一个样,麻雀和乌鸦一个样,鼻孔和烟囱一个样。”这里面蕴含着全市人民对大气污染的无奈和怨气。严重的大气污染,导致一些兰州人甚至想方设法离开兰州,到南方城市另谋发展,为的就是呼吸上新鲜空气。
对此,兰州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两山理论”,举全市人民之力向大气污染宣战,突破性地摘掉了长期罩在城市头上的“黑帽子”。“环境监察被视为环保‘城管’,相关单位可能因污染问题面临整改、罚款、甚至停工停产,因此,环境监察人员一般不受监察对象的欢迎。但我一直跟他们解释,政府是服务企业的,保障企业的良性发展。”马青说到。
据记者了解,针对中央和省属大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兰州市坚决打消“大企业难管、不好管”的顾虑,把治污重点聚焦到高污染企业上,对老城区工业污染源采取“改、停、关、搬”的措施。“改”就是通过工程化措施,强化工业污染排放治理;“停”就是在污染最严重的冬季采暖期,对高排放工业企业实行停产减排;“关”就是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企业进行关闭淘汰;“搬”就是推动工业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市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腾笼换鸟”腾出环境容量。马青表示,“就像医生看病一样,有小疾病要赶紧去治理,在不断治理的过程中,逐步恢复、获得健康。监察工作也是同理,发现问题要去整改。提出问题而置之不理,越拖越严重,最后只能停改和倒闭。”
“以前是问题现在是现象”马青说。据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兰州市空气质量逐年改善,2018年标准状况下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12天,消除了人为因素导致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PM10、PM2.5两项颗粒物浓度连续7年下降。“以前兰州女孩在冬天穿白色羽绒服的基本没有,现在基本都是。”马青感叹,十几年前很多人真的不想在兰州这个城市生活,想出去。但现在,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觉得这个城市很干净,雨水很充沛,植被恢复的很好。而那些调侃的老兰州人到了冬天都不愿意出去,他们打趣“兰州有暖气,空气也很好,我们干嘛要去外地过冬?”马青笑着对记者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