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文化是经贸更深沉更持久的支撑

2019-11-10 15:30:00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文化是经贸更深沉更持久的支撑

  ——来自第二届进博会的观察与见闻

  光明日报记者 刘江伟

  蘸墨,掭笔,描画……一连串的动作如飞针走线,在空中飞旋后留下优美的弧线。

  第二届进博会景德镇陶瓷非遗展台,80后陶瓷工匠蔡文娟正在做彩绘,精巧而熟练的技艺,不时激起观众一片赞叹。

  把镜头转向国家展希腊馆。从苏格拉底到埃里蒂斯,从哲学到艺术,一条条印着至理名言的白色丝带,勾勒出希腊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演变。

  进博会,交易的是商品和服务,交流的是文化和理念。行走在会场,处处能捕捉到文化的踪影。一个个展台,一件件商品,深深镌刻着文化的印记,激荡着文明的理念。

  镌刻在进博会上的文化印记

  在新闻中心,很多记者都喜欢待在一个小地方。

  这里有满满的书,有安静的采访空间,有热情周到的服务,还有供记者体验书法艺术的阵阵墨香。

  它就是上海的“朵云书房”。标志性的拱门设计,简洁明快的纯白色调,40余平方米的空间里,浓缩着一个城市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修养。

  文化,让人宾至如归。“今年,我们在朵云书房重逢,所有过往成为今日满溢情谊,亦织就将来深度连接的纽带。”书房内的几句介绍语,拉近了来自五湖四海记者的心灵距离。

  午间,本是人困顿疲乏的时刻,但在进博会新闻中心,中外记者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从传统国乐到交响乐曲,从室内小歌剧到艺术歌曲,从巴扬重奏到钢琴小提琴协奏,每天中午的“音乐午茶”,让记者感受到中外艺术碰撞形成的美好与惬意。

  这已是“音乐午茶”第二次亮相进博会。今年“音乐午茶”展区打造“演·艺·玩”一体化的音乐共享空间,特别增设互动环节,内容包括黑胶唱片视听、乐器展览与赏玩、艺术家演后谈等。“音乐午茶”展区在非演出期间,摆放小提琴、胡琴、钢琴等乐器供中外记者试奏,让媒体记者在工作之余休闲放松。

  与“音乐午茶”展区相对的另一侧,是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非遗客厅”。海派插画、上海剪纸、三林刺绣、香囊制作、风筝制作……新闻中心是进博会通向世界的一个窗口,而文化元素无疑是这里最亮丽的一抹色彩。

  用非遗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当你在摆满琳琅满目产品的展馆间穿梭时,也许在某一个拐角处,就能与上海的弄堂生活邂逅。

  陆家嘴高耸入云的风景照片与秀致典雅的海派旗袍展示相映成趣,一旁古色古香的木制储物柜上,精美的海派绒绣作品一一陈列。

  这是“遇见上海”展区的一部分。这里汇聚了37项国家级和市级非遗项目、69个老字号……历史与未来、商业与文化、生活与艺术,上海以崭新的形式从这里走向世界。

  通过什么样的语言可以读懂山东?来进博会“至诚山东”展区一探究竟吧。

  在王来新的展示桌上,一排刻刀摆放得整整齐齐。“这个作品是‘花开富贵’,寓意吉祥如意。它通过镂空雕、浅浮雕的形式,把桃木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肥城桃木雕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来新对桃木雕刻进入进博会感到很自豪,“很高兴能有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华技艺的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山东的非遗文化”。

  从宏济堂到济南超意兴,从德州扒鸡到周村烧饼,23家非遗及中华老字号企业向全球客商讲述齐鲁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二届进博会首次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中华老字号”展区,总展示面积约4000平方米,97场“非遗”文艺演出和171个非遗文化和中华老字号展品,让游客在“时光隧道”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多姿多彩。

  这里的传统文化可以很时尚。“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这是一首上海童谣,但不是一首只用来哼唱的童谣;它有画面,却又不是简单的电视画面。1757个字、152位人物形象和46只小动物,汇集在一幅长达17米的巨幅剪纸上。经过科技的加工,它不再是静态的剪纸,而是变成了会动的画面。这幅由上海非遗“海派剪纸”传承人李守白在12年前创作的长卷《上海童谣》,在进博会上又焕发光彩。

  这里也可以见证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行于九域,施及外洋。”15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满载着景德镇青花瓷,推动了那时的全球化,成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而今天,景德镇瓷器再次与世界各国商品相遇。在江西非遗展示区中央,4个小伙子正进行大件拉坯技艺展示,彩瓷绘制、胭脂红描黄金工艺、陶瓷雕刻等在周边一一排开。“陶瓷文化是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历久弥新的陶瓷文化,将为讲好中国故事作出更多贡献。”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高斌说。

  文明互鉴绽放出似锦繁华

  玉琮、玉璧、玉钺,国家展中国馆里的3件展品,为现代化的进博会增添了几分历史厚重感。

  这里是良渚文化展区。中英文主题张贴在“L”形状的展墙上。在主展墙的LED屏幕,定格有“中国·杭州”字样的图片;右侧展墙上,是神人兽面像,上面有醒目的“良渚”手写体字样。

  方寸天地间,上演着穿越时空的风云际会。历史与今天,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交汇交融,璀璨绽放。

  进博会,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国际展台,更是文化碰撞的世界平台、文明互鉴的多彩舞台。

  当你看到巨大的热气球,肯定是来到了土耳其馆。这次土耳其不仅带来了旅游的金字招牌,也带来了古老文明的几多沧桑。

  展区堆放的几块不起眼的石头有着不小的来头。这是来自位于土耳其东部的哥贝克力石阵,今年刚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科学家推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000年前,远远早于埃及金字塔和英国巨石阵。

  为何把历史遗迹搬到进博会?土耳其馆的主题诠释了其中的深意——完美和谐。“土耳其馆凸显了土中两国人民的和谐交往。两国人民从数个世纪前就开始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这对两国友好交流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次我们也重点展示了两国文化在音乐、美食、工艺和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共同点。”土耳其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文化是经贸更深沉更持久的支撑。作为进博会中东地区唯一的主宾国,约旦馆将佩特拉古城移进了国家展——130多平方米的展馆整体被设计成古城造型。

  2000年前,佩特拉古城见证了古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繁华盛景,而如今的约旦,仍然参与着共建“一带一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盛事。

  约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约旦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2018年,双边贸易额达31.84亿美元,同比增长3.25%。今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已达19亿美元。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满载着商品和服务的进博会航船,正沐浴着文化的春风和阳光扬帆远航,驶向更广阔的大海。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0日 06版)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