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文明行】薪火相传,沈桥村旧貌换新颜!
中国台湾网11月8日苏州讯 (记者 尹赛楠)11月的苏州,黄叶飘洒,空气中略带着几分寒意。顾不上昨夜的疲惫,8日清晨,“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文明行”采访团再度集结,这一站,我们来到紧邻阳澄西湖的太平街道沈桥村:过去,它曾被垃圾围困,如今,它已焕发新生机!
沈桥村党委副书记的戴利伟向采访团介绍村内整治情况。(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蓝天绿水 沈桥村旧貌换新颜
从市区出发,约四十分钟的车程,采访团一行抵达了这座历史底蕴浓厚的小村。据载,沈桥又名沈垫桥,在明隆庆年间即已建成石桥,沈桥村也因此桥而得名。
由村口驶入,一大片绿意盎然的农作物瞬间映入记者的眼帘。“两年前的沈桥村,还是另一番景象”,作为沈桥村党委副书记的戴利伟,回忆起那段过往,仍然心有余悸。“由于历史原因,沈桥村乱搭乱建的现象几乎随处可见,家具作坊独霸一方,造成区域内‘垃圾围村庄、白色漂河塘、河水黑臭脏、吸气呛肺脏’。”
过去的沈桥村曾被“散乱污”企业包围。(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过去这里的村民几乎不敢开窗,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油烟和粉尘,连洗好的衣服都无法晾晒。”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让沈桥村党委意识到,这里的发展不能再以环境破坏为代价。
2017年,沈桥村以沈桥工业园环境整治为契机,在街道的统一指挥下,全力开展“263”专项行动。清理“散乱污”企业、复垦复耕土地,村庄环境有效提升。在开展工业园专项整治工作的同时,沈桥村积极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对历史违建、乱堆放等影响环境的问题全面清理,并对区域内所有河道实施清淤,建生态护坡,同时推进植绿增绿,全力提升沈桥的生态文明建设。
如今的沈桥村已经完成了大面积的土地复垦工作。(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通过集中行动整治,沈桥已拆除厂房约15万平方米,350亩土地完成复垦,并顺利通过市土管部门的验收。在这方区域面积达3.12平方公里,辖区人口5185人的小村庄里,蓝天绿水终于不再是奢望,“我们最大的满足,就是帮助村民推开了那扇窗。”从戴利伟的话中,记者感受到,沈桥村这列开往春天的列车正在不断加速向前。
文明实践 沈桥薪火代代相传
沈桥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目前,沈桥村依托千米阳澄湖岸线及其传统非遗文化资源优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为契机,联合多方力量打造苏州·阳澄湖舟船文化馆、蟋蟀盆展示馆等文化场馆。
舟船文化馆里的仿真船模让记者们叹为观止。(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以过去废旧厂房改造而成的舟船文化馆里,陈列着78艘仿真船模,精良细致的做工,乍一看,宛如在水中游动。而这些艺术品,全都出自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徐海林之手。作为苏州最后的老船匠,62岁的徐老与木船有着难解之缘。
“这些船都与党和人民军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把它们做成模型,凝结着我们这一代人对那段红色记忆的情愫和信念。”徐海林曾说,制作船模,是希望让更多人明白,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进行非遗宣导,沈桥村正在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以充分展示太平非遗文化魅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应运而生。
66岁的沈桥村村民王金坤向记者展示志愿者名单。(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走进实践站,屋内布满了志愿者开展服务活动的照片,大门上,“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标语格外引人注目。在这里,记者有幸认识了这样一位志愿者——曾在沈桥村担任书记的王金坤。
“在沈桥村工作几十年了,但作为志愿者仅有几个月的时间,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今年66岁的王金坤,曾在上世纪70年代担任村里的书记,尽管早已离开工作岗位多年,但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让更多的人走进非遗,了解非遗,是当初建起这片‘实践阵地’的目的,同时也是共产党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王金坤告诉记者,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自己的那颗红心始终未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