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布茹玛汗·毛勒朵:为国守边终不悔
今天的《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报道,我们来认识一位柯尔克孜族大妈,今年77岁的她在祖国最西边的边境线上义务守边五十余载,不懂汉语的她学会的第一个词就是“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她无数次在边境的石头上镌刻祖国的名字,坚守着一名护边员的神圣职责。她就是“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布茹玛汗·毛勒朵。
在祖国的最西端,有一个人口只有两千的柯尔克孜族乡镇——吉根乡。人口不多的它却有104公里长的边境线绵延在这里,守护好这条边境线,是这个乡里300多名护边员的神圣职责。
1964年,布茹玛汗·毛勒朵与丈夫第一次来到吉根乡的冬古拉玛山口,成为了第一批护边员。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布茹玛汗 ·毛勒朵:
父亲时常对我们说,你们见到解放军官兵和民警时,宁愿自己饿着,也要给他们吃的,如果我老了去世了,你们也要这么做。我问为什么要这么做,父亲说是他们解放了我们,父亲从小就给我们这么说。虽然很辛苦但是我一点也不觉得苦,父亲说要时常想着安宁,因为只有安宁一切才会好。我想既然我是中国公民,我就有义务守护边境。
布茹玛汗负责守护的冬古拉玛山口,海拔4200多米,山顶积雪常年不化,山间气候复杂多变。柯尔克孜语里,"冬古拉玛"是山高坡陡、石头滚落的意思,恶劣天气下,泥石流和暴雪时有发生。条件虽然艰苦,但布茹玛汗从来没有退缩。
克州边境管理支队副支队长 王鹏:
大妈在边境线上可以说这种条件极其艰苦,海拔都在2000到5000米之间,女人在这种工作中更比男人更付出了更多的艰辛,更多的困难。每天的骑马巡逻,徒步巡逻,有些山区,可能这个人到不了的地方只能徒步去。
刚开始巡边时,布茹玛汗望着绵延的边境线,发现不时有牧民越界放牧,她意识到了守护边境的重要意义,也正是从那一刻起,布茹玛汗知道了什么是边境,什么是国家。也就是在那时,她想到了在石头上刻上“中国”二字。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布茹玛汗·毛勒朵:
坏人看到“中国石”知道是中国的领土就会害怕,所以我才刻写。因为它代表中国的领土。
通过向边防官兵请教,布茹玛汗学会了汉语和柯尔克孜语“中国”的写法。在一次巡边时,她随手捡起地上的一块石头,刻下了“中国”二字。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布茹玛汗·毛勒朵:
学会写中国二字后,说实话我一个月都激动得睡不着,我就老想着去边境,再刻写,再刻写,会写中国二字成为我最大的快乐。
从此,没上过学的布茹玛汗把界碑当作老师,一笔一划地在冬古拉玛的石块上一遍又一遍地刻下她这辈子刻在心中的两个汉字——中国,而这一刻就是半个世纪之久,从未停歇。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布茹玛汗·毛勒朵:我想即使我不在了,但是我刻的中国石永远存在,中国永远在我心里。边境的安全要比我的命大,为什么呢?如果坏人偷越入境,会给我们造成动乱,所以如果守护好边境,不让坏人进来,我们的家园安定了,祖国安定了,边境安宁了,我们就能像现在这样日益昌盛富裕过上好日子。
克州边境管理支队副支队长 王鹏:
刻中国两个字的石头布满了边境线,确实刻了很多,作为我们主权的体现,看到大妈刻的中国二字,对我们来说也是精神的传承。
跋涉在冬古拉玛的河谷、山坡…每走一段路就能发现像这样刻有"中国"字样的石块。在布茹玛汗看来,这些"中国石"既是巡逻的路标,让她不迷失方向,还是岁月的纪念,见证她历经的艰辛;更是国家的象征,神圣不可侵犯。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布茹玛汗·毛勒朵:
我对冬古拉玛山口的熟悉就像知道家里少了一个勺子,石头挪动了一下那般。冬古拉玛山口就像我自己的母亲、父亲和我自己的家一样,不经常去我就难受,只要我有一口气,我就要守护冬古拉玛山口。
50多年来,布茹玛汗大妈巡边护边从未间断,如今布茹玛汗的五个子女也成为护边员,陪伴母亲继续走上这条艰辛的路。
布茹玛汗·毛勒朵的儿子 阿曼图尔·托依齐拜克:
我从17岁开始跟妈妈一起护边,2001年正式成为一名护边员。那时候我们的路不好走,从这到边境需要两天时间,经常骑着驴去巡边,遇到下大雨路就被洪水冲毁了。我当时想不通她为什么这么坚持,我妈妈经常教育我,只有我们的祖国边境稳定了,我们的生活才会安宁幸福。我将继承母亲的守边事业,为祖国的边防事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