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奋斗前进的磅礴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优势
12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环绕地球、周游列国,考察各国政治得失和古今国势强弱的道理,探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发出了“一盘散沙,才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敌人”的谆谆告诫。
98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从此焕然一新,这个曾被讥为“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和政治稳定奇迹。
7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迎来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当年从嘉兴南湖起航的一叶红船,已然成长为乘风破浪的巍巍巨轮。
从山河破碎到繁荣稳定,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封闭愚昧到自信开放,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共产党在世界舞台上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目光,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倚重的力量和学习的对象。经济学家称赞,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历史学家感叹,这是“一个巨大的组织奇迹”;政治学家评价,“中共治国理政智慧独一无二”。
建党近百年风华正茂,治国七十载春华秋实。透过历史规律的望远镜细心观望,我们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以强大的组织优势凝聚起奋斗前进的磅礴力量,为深刻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提供了一把关键钥匙。
(一)“最重要的就是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只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才能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牢固凝聚起来,把全国人民紧紧团结起来,这是发挥党的组织优势的根本所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首先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关系党的组织优势的根本问题,是发挥党的组织优势的根本所在。
“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没有这种统一的和指导性的意志,要进行任何合作都是不可能的”“中央委员会的力量和权力,党的坚定性和纯洁性——这就是实质之所在”……在马列经典作家的论述中,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总是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
“一个桃子剖开来有几个核心吗?只有一个核心”“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在我们党的认识中,向核心看齐、维护领导核心,总是作为“最最紧要的政治”。
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看,形成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并维护这个集体的权威,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所在。1935年遵义会议前,由于没有形成成熟的党中央,革命事业几经挫折,甚至面临失败危险。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我们党开始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从此中国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严密党的组织,严明党的纪律,激发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个体量庞大的政党,有了核心就有了顶梁柱,有了核心就有了主心骨。9000多万党员、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近14亿人口,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党向核心看齐、向中央看齐,“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迸发出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
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做到“四个服从”。“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首先提出以来,我们党就将“四个服从”作为民主集中制的核心内容,作为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它不断强化着党员意识、组织意识,让党员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是组织一员,有力维护了党中央权威、维护了党内团结统一,保持了党组织的纪律性和约束力。
充分民主拾起美丽珍珠,正确集中串起珍珠,形成璀璨的项链。这项制度带来的“中国效率”“中国震撼”,正得到世界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认可。有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采用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进行决策,它的决策力、决策质量总体上明显高于西方国家的小圈子决策、游说集团决策和民粹主义决策模式。当一些西方国家政党忙于搞“拳击赛”时,中国共产党正进行着发展的“接力赛”。
(二)“只有当工人通过组织而联合起来并获得知识的指导时,人数才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历经苦难走向辉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靠的是正确的理论武装、先进的思想指引。
2017年10月18日,人民大会堂,全球瞩目的党的十九大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鲜明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00多公里外,湘西大山深处的十八洞村,村支书龙书伍清早便召集党员和村民们围坐电视机前,用心聆听着总书记的报告。
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各级各地同时出现。总书记雄浑洪亮的声音还在人民大会堂回荡,便已传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新思想种进近14亿人的心中。
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毛泽东进一步阐释: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从现代政治规律来看,任何政党发展都要解决两大问题:“心往一处想”(凝聚共识)和“劲往一处使”(行动一致)。前者是构筑共同思想基础,后者是建立严密组织体系。一个政党没有共同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共识,就很难组织起来,很难保持稳定、发展壮大。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送来了组织指导,甚至送来了部分经费,但没有送来天然的马克思主义者。“姓马”容易,“信马”不易。“出身是一回事,进党又是一回事,出身是非无产阶级,进党后是无产阶级,他的思想、他的行为要变成无产阶级的。”早在革命初期,毛泽东就创造性提出“着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党”的重大命题。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回望近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我们党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红线,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题,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主线,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深刻回答了中国的革命之问、发展之问、党建之问、复兴之问,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中国大地生根。
达必识其途,至必由其道。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党的创新理论发展到哪里,集中教育就跟进到哪里。从延安整风运动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从“改造我们的学习”到“理论学习有收获”,回顾党的历次集中教育,都把理论武装作为“当头炮”,通过集中性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不断强化党的理论学习、教育、武装工作。持续浸润的思想理论教育,拨亮了信仰的灯火,补足了精神的钙质,打牢了思想的根基。
“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打开《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基层组织一项基本任务就是“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长征途中“天当教室地当纸、树枝石头当笔用”;延安时期“吃小米饭、攻理论山”,认字就在背包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进入新时代,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从上到下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海量即时的现代远程教育平台,超燃爆棚的“学习强国”……全党同志都进入这个“无期大学”,与时代同步、与真理同行。有国外观察家赞叹,中国共产党培训的覆盖范围、频繁程度,在人类历史上也极少有如此浩大、持久的学习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组织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全党上下兴起大学习的热潮。“冒着热气的精神食粮”“创新创业更有信心了”“发家致富更有劲头了”,新思想在亿万人民心中激起强烈共鸣;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学懂弄通做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干事创业有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延安窑洞的思想光芒,照亮了党的全国执政之路;改革初期的理论突破,创造了改革开放的经济奇迹;新时代的思想灯塔,引领着逐梦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总结时,向大家推荐《共产党宣言》等五本著作,“把这五本书装在干粮袋里,打完仗后,就读他一遍或者看他一两句,没有味道就放起来,有味道就多看几句,七看八看就看出味道来了”。2018年习近平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号召大家多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
那个“味道”,是追逐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信仰的味道;那种“踏实”,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的踏实。
(三)“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我们党一路走来,始终坚持党的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为实现党的政治任务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党的组织路线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历史的细节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启示。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伙夫同志一起床,不问今天有没有米煮饭,却先问向南走还是向北走。红军炊事员也懂得,方向问题比吃什么更重要。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路线体系”,指引着党的方向和道路。它们犹如“历史的平行四边形”,完整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这座大厦的四梁八柱,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底色,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永葆青春活力的基因密码。
路线是纲,纲举目张。党的政治路线决定组织路线。“党的组织工作是贯彻路线的保证,是实现路线的工具”。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壮阔历史进程中,不断深化对党的组织路线的认识,逐步形成了一条与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相适应的组织路线。始终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组织工作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为实现党的政治路线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新民主革命时期,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是最根本的政治任务。组织路线的保证作用,集中体现在扩大与巩固党,动员组织广大党员冲锋上阵。从建党到1927年,我们党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近5.8万名,领导着280多万工人和970万农民,革命火种形成燎原之势。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党员人数锐减到1万多人,但到1930年,经过艰苦努力,很快达到12万人,到1945年发展到121万人。28年浴血奋战,英勇牺牲并有名可查的党员达370万人。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组织路线的保证作用,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人民政权、发展国民经济。组织部门进行县以上主要领导成员的挑选、配备和审报工作,大力培养选拔有文化、懂管理、懂技术、懂财贸的干部。从1952年到1954年,抽调到工业部门的有16万人,仅为156项重点工程就选调3000多名领导干部。到1957年6月底,全国11万名高级知识分子中,有党员1.7万名,李四光、钱学森等都是那个时期入党的。1962年,专业技术干部达到210万人,90%左右是解放后培养起来的。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适应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组织路线的保证作用,集中体现在培养选拔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级干部、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等方面。从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到建设“四化”干部队伍,从新老干部的合作和交替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从“一定三有”到“四议两公开”,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基层党建愈加根深叶茂;从“科学的春天”到“人才的春天”,从“下海潮”到“海归潮”,人才事业越来越兴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定决心、顽强意志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组织路线展现出新的强大生命力。鲜明提出好干部标准,强化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鲜明提出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集中整治“三超两乱”“裸官”,打出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组合拳;鲜明提出大抓基层导向,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鲜明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刻阐述其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为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提供了“纲”和“本”。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开创性贡献,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的组织路线不是静态的,而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科学体系。从毛泽东作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的重要论断,到邓小平发出“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我们见不了马克思”的深刻感悟,到习近平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凝聚着我们党对不同时代命题的深刻把握、对不同阶段任务的深邃思考。
这条正确的组织路线,是“从中国自己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也必将在新时代的中国大地上繁荣盛开。
(四)“党的力量来自组织。”马克思主义政党力量的凝聚和运用,在于科学的组织。我们党形成的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
1947年3月,国民党进攻延安,毛主席在陕北的两个窑洞里用电台指挥全国解放战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电台发出的“嘀嗒、嘀嗒”,就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声音,全党全军都无条件地执行。
“嘀嗒、嘀嗒”,这最简单又最有力量的音符,凝聚着纪律,流淌着信仰,通过严密的组织体系,转化为千军万马的集结号。
大道恢弘,存乎组织。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历来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塑造了一个上下贯通、融为一体,信仰崇高、宗旨先进的组织形态。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党的地方组织和党组犹如躯干,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党的基层组织是神经末梢,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棋局分明、布阵严整。
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5》显示,大多数海外受访者对中国共产党的印象,主要为具有高度凝聚力、组织严密。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反思教训,也不忘细数共产党的七大优点,首条就是“组织严密”。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重视基层组织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从“支部建在连上”到“支部建在楼上”,从腾讯“让企鹅戴上党徽”到创业公司的“党建咖啡厅”,从“枫桥经验”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基层党建呈现众星拱月、月明星灿的生动景象。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党的基层组织数量从1949年的19.5万个,增加到2018年的461万个,增长近23倍,全面覆盖各个领域。机关、事业单位、农村、社区党组织覆盖率均超过95%,公有制企业覆盖率90.9%;新兴领域“两个覆盖”逐步扩大,158.5万家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26.5万个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
有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建立了一个世界上最为庞大的人与人的互联网。依托现代政治之精密组织原则,贯穿以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而且成为一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超级“网络组织”,它联结着近14亿人民,延伸到形形色色的企业组织、各级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
“它们根连着根,枝挽着枝,就像心连着心的兄弟。”这是浪漫诗人的咏叹调,这是组织体系的写生画。
(五)“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以崇高而伟大的理想使命,培养忠诚干净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宽广胸怀,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长征何以胜利?长征结束后不久,到陕北采访的美国记者斯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红军军官习惯说:“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说:“弟兄们,向前冲!”他用统计数字发现:红军军官伤亡率往往高达百分之五十。几十年后,长征老红军方国安仍清晰记得这样的场景:每当挑选尖刀班或突击勇士,党员干部总是率先站出来。
党的干部是党的骨干,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是党的组织优势的内生动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是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关键着力点。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选人用人制度,汇四海之智、聚八方之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展现出海纳百川的中国气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强调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彰显中国特色干部工作的独特优势;鲜明提出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强调把政治标准作为选人用人首要标准,树立选人用人的时代标杆;鲜明提出精准科学选人用人,为更有效地知人识人提供方法指南;鲜明提出加强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大力提高干事创业本领;鲜明提出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培育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鲜明提出从严管理干部,推动干部管理由“宽松软”走向“严实硬”;鲜明提出调动干部积极性,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提振干部精气神。
这些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干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选人用人工作开启全新局面,发生全面深刻、影响深远的变化,用人导向正确鲜明、用人风气焕然一新、用人环境严正清朗,一大批好干部脱颖而出,迸发出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澎湃激情,为党和国家事业注入强劲动力。
我们党历来尚贤爱才,始终把人才作为最重要的执政资源。早在延安时期,就制定了“来去自由”的人才政策,迎来万千知识青年奔赴延安的盛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用稿费宴请钱学森,周恩来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邓小平为陈景润当“后勤部长”,这些故事传为美谈,彰显了我们党求才若渴的胸怀。改革开放后,开启“科学的春天”,确立“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启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着眼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人才事业呈现出全面系统、整体性的发展进步。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这是薪火相传的真理,这是生生不息的大道。
(六)“一个人数少但有战斗力的党比一个人数多而缺乏战斗力的党要强得多。”党的先进性植根于党员的先进性之中,党的组织力凝聚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很多党组织是秘密的,但谁是共产党员,大家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因为他们“看上去就像个党员”。解放战争时期,谁是党员一目了然,因为行军中他们身上的背包和枪支最多,吃饭时他们碗里的东西最少,冲锋时他们跑在最前面,撤退时他们走在最后面。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和作用,既取决于党员数量,更取决于党员质量。“最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也是最勇敢的士兵”“特殊材料制成的,有铁一般的纪律,有钢铁般的意志,最无私无畏”。经典作家的论述,赋予了共产党和共产党人以伟大神圣、光荣正确、勇敢先进的形象。
从成立之初的50多名党员,到今天的9000多万名党员,中国共产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有媒体这样形象地比较,中共党员数量已超过英国、法国人口总和,比德国的总人口还多。
新中国成立之初,440多万党员,基本上都经受过革命战争的洗礼;改革开放之初,3600多万党员,绝大多数是1949年后入党的;到2018年底,党员总数已达9059.4万人,超过七成是改革开放后入党的。党员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党员队伍建设的“时代命题”。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话语,既是庄重豪迈的宣示,也是铿锵有力的作答。
“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党员的质量问题,以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高标准接收党员。从“五个必备”到“八项条件”,从“六条标准”到“六个修养”,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大胆发展而又不让一个坏分子侵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修订《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严格发展党员标准和程序,既敞开大门吸纳新鲜血液,又严控发展党员质量生命线,为党员队伍注入先进纯洁的源头活水。
“让党内政治生活这个熔炉真正‘热’起来”。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锤炼党员党性的熔炉。从古田会议首次提出党内生活政治化、科学化,到延安整风建立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基础,到改革开放之初制定《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再到2016年出台《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内政治生活的炉火越烧越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越用越灵,经常红脸出汗,打扫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党性在高温火炉中淬炼提纯。
和平年代,虽然不再有隆隆炮火,但同样有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抉择。超强台风来袭,总有一群人逆风而上;熊熊大火燃烧,总有一群人向火而生;滚滚洪流肆掠,总有一群人挺身抵挡……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党员冲在前;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党旗在飘扬。考察汶川地震救灾和重建的外国友人曾感慨:“有一条‘经’我们很难取走——你们有这么多勇于献身的中共党员。”
“几千万党员都合格,那将是一支多么伟大的力量!”锻造信仰如炬、坚如钢铁的先锋队伍,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这是中国共产党“大”的底气所在,这是党的组织优势的根脉所在。
(七)“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党的组织优势就能拥有不竭源泉,就有最坚强的支撑、最深厚的底气、最磅礴的力量。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没有一种力量比人民更强大,没有一种根基比人心更坚实。早在1906年列宁就明确指出:“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于组织。不组织群众,无产阶级就一事无成。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就无所不能。”1943年毛泽东专门以《组织起来》为题作重要讲话,强调“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这是一种方针”。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独特的政治优势,是党的组织优势的不竭源泉。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力量、组织功能,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工作,最大限度地把群众组织起来,最广泛地动员一切力量,释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很多国内外政党专家看来,这包含着“中共全部的秘密”,是“中共最大的软实力”,是“中国力量迸发之谜的谜底”。
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就是最深厚的土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唤起工农千百万,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铁桶围剿”;抗日战争时期,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侵略者陷入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解放战争时期,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群众首创精神,“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铁腕整肃“四风”,狠刹“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舞台上的奢华”“会所中的歪风”,持续对“四风”隐性变异问题整治,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党员干部作风明显改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党心民心团结一心。
群众在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从农村到城市,从边疆民族地区到贫困地区,从国有企业、机关、高校到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中小学校,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紧紧团结带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凝聚起筑梦前行的蓬勃力量。
人民群众的力量一旦被组织起来,就有着改天换地的伟力:集结“最能打仗的人”,以“每分钟脱贫约20人”的速度,改写着数千万贫困人口的命运,书写“最成功的脱贫故事”;天眼探空、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墨子传信、高铁奔驰、北斗组网、大飞机首飞,大国重器提升中国创新位势;港珠澳大桥刷新世界桥梁建设长度,兰渝铁路开通圆了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的铁路梦,大国工程传递民生温度和幸福质感……
1927年11月,毛泽东带领部队上井冈山,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其中一条是“还门板”。红军借老百姓的门板铺床,离开时必须逐户归还。但由于各家门栓高度不同,老乡反映有的红军还错了门板。毛泽东亲手把“还门板”改为“上门板”,规定借来的门板装上才算还了。一字之改,尽显群众利益至上的初心。
1969年1月,15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开始了七年知青岁月。住窑洞、睡土炕,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又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友谊。习近平将郑板桥《竹石》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改成“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以此表达对上山下乡的体会。几字之改,尽显人民立场至上的使命。
“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一个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政党,必然强盛!
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党,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