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地方行】甘肃临夏:全面小康路上的三个“她故事”
新华网兰州9月22日电(宋燕)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自然条件严酷、资源匮乏、基础薄弱,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也是甘肃省深度贫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的脱贫攻坚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3.3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6.3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42.2%下降到8.97%。
在这场“全体总动员”反贫困的斗争中,广大女性不懈奋斗迸发“她力量”,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她们中有的走出家门成为了产业工人,有的返乡创业成为了致富“领头雁”,有的身残志坚,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刘尕红:留守妇女成“上班族”
洗衣、做饭、种地……这是刘尕红曾经的生活日常,但是如今不一样了,从没打过工的她成了一名“上班族”。
刘尕红家住临夏县漫路乡小沟门村,丈夫跑运输。今年3月份听说县里的布鞋产业加工扶贫车间在招人,便主动报了名,“以前不会做,培训了半个月以后正式上岗。”
她每天早晨六点四十分从家里出门,一个小时车程后到达车间,开始加工鞋垫、鞋帮和鞋底,中午在车间食堂免费进餐,傍晚六点半下班。
随着刘尕红的生活轨迹发生变化,她的手头也活络了起来,每个月两千多块钱的工资,既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又让她在家里更有“地位”。
近年来,临夏县重点扶持布鞋加工产业,鼓励农村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对自愿从事布鞋加工的上千名贫困群众免费进行了加工技能培训,同时引导扶贫车间吸纳他们参与布鞋加工产业。
今年1月至8月,临夏县生产各类布鞋405.87万双,销售392.88万双,实现产值1.62亿元。布鞋加工产业已成为当地重要的富民产业之一,为像刘尕红一样的农村留守妇女提供了增收渠道。
马娟:女硕士返乡创业助脱贫
“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临夏脱贫看东乡。”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东乡族自治县走出来的马娟,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又回到了这里,“想通过创业帮助家乡的女性,让她们也能有一份收入。”
她将目光投向了油馃馃,这一东乡族的传统面食,并以“互联网+电商公司+贫困妇女”的模式进行东乡油馃馃的制作和销售。
金黄诱人、花样繁多的油馃馃颇受市场欢迎,供不应求,成为了帮助东乡贫困妇女增收致富的“金馃馃”。
为了帮助马娟扩大创业规模,同时带动贫困妇女脱贫,当地政府把企业在布楞沟村援建的一处扶贫车间交由马娟运营和管理。
布楞沟村地处东乡族自治县北部干旱山区,境内山大沟深、沟壑纵横,自然条件恶劣,群众生活困顿。自2013年以来,昔日“悬崖边”的村子大变样,实现了美丽“蝶变”。但是,要增加收入,还是得育产业。
马娟说,油馃馃产业在当地的兴起,帮助布楞沟村50多户贫困家庭的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每人每天可以拿到110元的收入。
马祖力哈:坐在轮椅上务工
40多岁的马祖力哈是东乡族自治县那勒寺镇人,此前因意外导致高位瘫痪。不过,她并没有因此而萎靡不振,也没有“等靠要”。
今年4月份,占地4500平方米、总投资700多万元的东乡族自治县达板镇凤凰山联合扶贫车间投入使用,通过订单形式加工制作服装衣帽。
坐在轮椅上的马祖力哈和丈夫都在里边找到了工作,成为了“双职工”。平常人眼里再普通不过的务工,对于马祖力哈来说,却“意义很大,生活更有希望了。”
“活轻松,两个人每月能赚3000多元。”马祖力哈每天的任务就是为缝纫好的衣服剪线头,收入按件计算,干得多拿得多。靠自己的双手赚钱增收,让她心里倍感踏实。
现在,马祖力哈夫妻俩在扶贫车间附近的小区买了廉租房,每个月的收入除了日常开支、还购房债务以外,还能给母亲三百元作为生活费,日子在一天天好起来。
据介绍,达板镇凤凰山联合扶贫车间所招的工人中,本地乡村妇女居多,她们的月工资在1000元到4000元不等。车间在增加妇女务工收入的同时,也加快了当地脱贫攻坚步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