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张阔海:34年防扑火,殷殷守护祖国北疆绿色长城
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中国青年网阿尔山9月3日电(记者 杨维琼 綦智鹏 见习记者 刘逸鹏)在83公里绵延的绿色国境线上,常年驻扎于阿尔山的扑火队伍中,有这样一位出生平凡林业之家的人。他说,“防火在我心中是天大的事。”
他是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林业局防火办主任张阔海。
张阔海。中国青年网记者 綦智鹏 摄
34年走遍千沟万壑,他成了“活地图”
走进张阔海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贴在墙上密密麻麻的林业局地图。“他在山上走的路比回家的路还多”,张阔海的同事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因为对阿尔山的千千万万沟沟壑壑都了解得清清楚楚,一旦遇到火场紧急情况,很难快速、准确定位时,他的两个手指就会化身定位仪,一手食指定位经度,一手食指定位纬度,花费约5秒的时间就能在防火图上定位到火场,更为不可思议的是,这位置竟是毫无偏差,“他也被大家称为‘活地图’。”
张阔海在办公室的防火图前为大家讲解。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维琼 摄
阿尔山林业局1946年建局以来的记录显示,因处于蒙古国下风口,这里曾发生十余次蒙古国的大火突破国境防火线烧入我国境内的事件。2003年扑打“5·21”外蒙火时,张阔海就使用了他的“双指定位法”,在紧急时刻快速准确为前来支援的兴安盟森警支队指明位置,最终扑灭了这次大火。
但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活地图”,在34年前对于防火知识的了解竟然为零呢?
1985年,为了成为一名真正的扑火队员,彼时还是阿尔山林业局机修厂快扑队队长的张阔海结合实战经验,抓紧一切机会向森林扑火部队大队长和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学习。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他终于从“零基础”的新人,迅速成长为可以独立带队扑灭森林火灾的“领头雁”,并调入林业局防火办,成为一名真正的扑火队员。
谈起成为扑火队员的初衷,张阔海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父亲的一番话对他影响颇深。
1960年,张阔海的父亲不远万里从山东滕州投奔已经在阿尔山林业局做务林人的姐姐,支援林业建设。“父亲在世时经常说,生在林区,就要保护好森林,森林是我们的命。”于是,他捧过父亲的接力棒,做起了新一代“守林人”。
这一守,就是34年。
守护阿尔山的日子,他交了很多“老朋友”
熟悉张阔海的人都知道,他每天都要完成两个雷打不动的动作:写工作日记和看天气预报,且34年如一日从未停止,现在已经积累了厚厚的一摞。翻开他办公桌上的笔记本,每一页都写得密密麻麻,全是他的工作心得和当天情况的记录。
张阔海的一摞日记本。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维琼 摄
这个习惯其实始于1988年,他正式调入林业局的那一天。“人们可能会记得几天前做过的事,但时间久了就容易忘了。把自己遇到过的问题记录下来,不时看看想想,再次遇到相似问题时就能顺利快速地解决。”
站在办公桌前,张阔海笑着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伴随他征战火海多年的老物件还有一个“图筒”。长简型的“图筒”是由铁皮做成的,里面装着阿尔山施业区地图和军事地图。每次上山巡查时,这是他离不开的老伙计。他说,地图怕折、怕坏、怕雨浇,“图筒”可以把地图保护得更完整、更长久。“有时,‘图筒’还可以在火场上为扑火队员们熬粥,作用可大着呢!”
张阔海背着“图筒”上山。中国青年网记者 綦智鹏 摄
办公室进门右手边侧放着一张不到1米的单人床,上面是叠得整整齐齐的简易被褥。每个在阿尔山值勤的日夜,他躺在这张床上凑合着眯几个小时就算睡了一觉。特别是春季防火紧要期间,张阔海要求每天凌晨3点,施业区内11座瞭望塔上的瞭望员要将当时的风向、天气状况、是否下雨等信息编辑成短信发给他。“现在,我每天三点必定清醒,干上防火这行落下‘职业病’了。”
他守住了生态底线,也守住了护林人的传承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阿尔山市考察时指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守住生态底线,保护好生态就是发展。
阿尔山林业局是率先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营造人工更新造林、保存面积达到百万亩的林业局。张阔海清楚地记得,在上小学时,他就曾加入到人工林栽种的大军中,用汗水和辛苦为小树苗“安家”。
枝繁叶茂逾百年,化为灰烬一瞬间。
他深知,保护生态,捍卫绿色是林业人的使命,他要用一生去守护这片绿色林海。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有时候一忙起来,张阔海一个月都回不了家。去年春天,从山东老家赶来阿尔山探亲的老母亲可算是体会了一把儿子的工作有多辛苦和繁忙。“来了一个月了都没有见到儿子,我可不就着急了嘛,直接拽着儿媳妇就奔去了他们办公室。”到了办公室,这位78岁的老母亲顾不得儿子的同事们都在场,第一句话就是“你总说你忙忙忙,我看看你到底忙啥呢?咱俩都7、8年没见了,你就不想妈妈呀?”然而张阔海只能告诉老母亲,防火期要紧,实在走不开。虽然又是心疼又是失落,她脱口而出的却是:“儿啊,妈妈错了,妈妈不该打扰你的工作。”说完,还不等张阔海反应过来,背影佝偻的老人已经让儿媳妇搀着往门外走了出去。
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提起这段往事的张阔海声音不由自主地哽咽了。但他很快调整好了情绪,欣慰地提起了儿子张欣宇。
“在林区,起烟点即是火情,火光就是命令。”因为张阔海的工作习惯,年幼的儿子对于起烟点非常敏感。在儿子上初中时的一次体育课中,全体同学听到老师的口令时都面朝前方,只有张欣宇的脑袋一直朝向侧前方,双眼还紧盯着山上的一片森林,老师疑惑地问:“张欣宇往哪儿瞅呢?”他急忙说:“老师,我看那边好像有烟。”回家后,张阔海告诉儿子,有时候森林里的烟雾不一定是着火,也有可能是地表反上来的气。
因为工作原因,张阔海陪伴自己家人时间极少,看起来好像是一位“没有担负起家庭责任”的人,他却一直用行动守护着扑火指战员的家人们。
时间倒流到扑打1998年“5·13”特大雷击森林火灾时,400多名扑火指战员正驻扎在小东沟山上,在距离驻扎地山顶北侧两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条火线飞在由北向南侧。在其他人都毫无察觉的时候,张阔海听到南侧有低沉的着火声音。凭借十多年的扑火经验,他立刻断定,半个小时之内,南北两侧的火线可能发生冲突并形成热对流,会造成特大扑火人员伤亡事故,指战员必须快速向东侧下山避火。果不其然,当400名扑火指战员刚到安全地带,两股火线相互产生热对流,形成轰燃,不到10分钟时间,整座大山被烧得片甲不留。
在向中国青年网作者提起21年前的这段往事时,他又一次哽咽了。“如果那400多名扑火指战员牺牲了,就要牵动1000多个家庭受到重创,那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他说,那是他活得最精彩的时光。
“5·13”大火遗址。中国青年网记者 綦智鹏 摄
就这样,他用赴汤蹈火的那一份担当,走过了34年的防、扑火生涯;他用甘于寂寞的那一份坚守和信念,淬炼出了守护万顷林海的“工匠精神”。他说,“我将牢记守林初心、不忘护林使命,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筑牢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的嘱托,继续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