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长江之变】江西上犹打造治山治水与治穷致富“双赢”样本[全景新闻]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赣州7月12日讯(记者 宋雅静) 11日,“共舞长江经济带——看长江之变”网络主题活动媒体一行走进江西赣州上犹县,通过园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通过提升生态“颜值”,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和生态产业蓬勃发展,见证上犹治山治水与治穷致富的“双赢”样本。
碧水潺潺的蜿蜒小河、干净整洁的河边游步道、漫山碧绿的茶山……盛夏,徜徉在国家级生态乡镇——梅水乡园村,群山如黛,一栋栋白墙黛瓦的客家民居簇拥在山脚,一拨拨游客在此尽享荷塘美景、激情漂流、果疏采摘等……记者一行于绵绵细雨中穿梭在这美丽的乡村中,着实被“美醉”了。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园村生态清洁小流域成为江西省第一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通过治山、治水、治污“三治同步”和治山保水、疏河理水、产业护水、生态净水、宣传爱水“五水共建”,园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不仅提升了生态“颜值”,还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治山治水与治穷致富的“双赢”。
治理需要耐性,过程需要坚持。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上犹坚持治山、治水、治污“三治”同步,全面实施了“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以及上犹江陡水流域综合治理、水源涵养工程等项目,构筑起沿江沿河污水处理、农村面源垃圾治理、生态岸线修复、水源涵养林保护等四道生态屏障。在具体项目实施中,坚持不让一户水上人家留在库上、不让一家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流入湖泊、不让一块施工开挖的山体裸露、不让一片白色污染物漂在湖面、不让一个养殖企业落户禁养区等“五个不让”,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农村生活污水、农村河道淤堵、农村面源污染,从源头上保护了生态环境和饮用水源。
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上犹的响亮名片,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1.4%,接连摘取了“中国天然氧吧”、“全国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全国“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先进单位”等荣誉。
立足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上犹县重点发展茶叶、油茶、花卉苗木“两茶一苗”以及蔬菜、生态鱼等农业产业。目前,全县共有36个千亩以上的农业产业基地,茶园面积10.11万亩、油茶面积34.8万亩。按照“接二连三”的思路,该县推动农业和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实施“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基地景区化”改造,加快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推动现代农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目前,一批现代农业庄园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兴起,仅犹梅线开心农场乡村旅游产业带发展了100多家生态农庄和采摘园。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在采访中了解,依托生态优势和旅游资源禀赋,上犹按照“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的理念,扎实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精心打造“一条鱼、一幅画、一杯茶、一块石、一列小火车”生态旅游“五张名片”,重点发展生态鱼、油画、观赏石、温泉、森林小火车等生态旅游拳头产品。
此外,上犹在工业发展向“绿”转上重点发力,大力发展以物理加工为主的玻纤新型复合材料产业,同时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项目,大力推广运用节能环保等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近年来关闭和搬迁了137家污染企业,拒绝了160多个对环境有破坏或污染的产业项目落户。
据介绍,为了昂起产业龙头,上犹县打破常规引入基金、股权、设备租赁等新型运作方式,投资22.4亿元的玻纤龙头企业元源新材实现点火。短短几年,规模以上企业从6家就迅速发展到24家,主营业务收入保持35%以上的增长,获批“中国玻纤新型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基地”,生态工业成为引领上犹发展的“强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