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从“山民”思变看宁德脱贫攻坚

2019-06-14 12:42:00
来源:东南网
字号

“莲峰三村”之田中村造福工程新貌。东南网记者 陈翊群 摄

  东南网记者 陈翊群

  午后的宁德城区,骄阳似火,与之一山之隔,提前“退休”的“山民”刘淑钿站在老家田中村在装修的三层小洋楼前,青山满眼,微风拂面,刘淑钿点了支烟深吸一口,望着村外盘旋的公路,他腼腆地笑着说“如果当年没有下山,如果通村公路没有开通,很难想象,今天自己会不会一直在山里砍一辈子的柴片。”

  田中村地处宁德蕉城城南镇西北部莲峰山区,与岭头、叶厝两行政村相邻,三村在当地俗称“莲峰三村”,在册总人口2727人,855户。常住78户,174人,与宁德城区仅一山之隔。

  山民,笃定要下山

  上世纪90年代初,没有莲峰公路之前,刘淑钿一家还依旧世代生活在山上——田中村,进城靠徒步,一趟来回就一天。眼瞅着山下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崎岖的山路将刘淑钿一家和山下的日子一分为二。山上不止住着刘淑钿一家,荒山野岭,地无三尺平,山民出门走一天,很难遇见谁。

  在刘淑钿的记忆里,几代人住在老家土胚瓦房里,稻草当床垫,家里没有一床像样的被子。家中最重要的置办用具就是砍柴刀和锄头。刘淑钿的童年每天就愁着吃、愁着穿,还怕下大雨。每天除了干农活,还有就是砍柴!砍柴!砍柴!

  刘淑钿12岁开始挑柴片下山去卖。15岁那年,体弱多病的“顶梁柱”父亲生病走了,家中三兄弟意味着分家,要自食其力。最终排行老三的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分家后不久,刘淑钿与大哥一家一样,每天工作主要是各自打理“挂”在山坡上的一点山地,农闲时就钻入树林里砍柴到山下去卖,兑点伙食钱。

  也许是贫困的时间久了,便成了淡漠,刘淑钿仿佛在父辈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宿命。1991年左右,已是20岁大小伙的刘淑钿笃定“一定要带着母亲搬下山,自食其力!”

  那时候,二哥已下山两三年,在宁德从事屠宰行业,一家通过屠宰手艺已基本可以解决家庭生计问题。

  “山里拿的都是砍柴刀,到山下拿屠宰刀,应该没问题”在二哥的建议下,刘淑钿选择跟二哥从事屠宰行业,随后母亲也被他带到了城里。

  到宁德后,年轻勤奋的刘淑钿常常半夜两三点起床,走村串户帮村民杀猪。起初几年,因为“人脉”都在老家,刘淑钿经常徒步10多公里回老家,半夜两三点起床,帮村民杀完猪,然后收购挑回城关,每次卖完已是清晨四五点。

  20岁初头的年纪,换做城里的孩子,大多还在大学校园里读书,不过为了扛起这个家,刘淑钿跟着哥哥从事屠宰业,每天起早贪黑,从无一句怨言。从事这一行,他坚持着一个理念——诚信赢天下,“不管刮风下雨,只要客户要求新鲜的猪肉,当天杀完,当天必须送到客户手上。”也因其诚信服务理念,他的“业务”很快“辐射”到蕉城周边乡镇。

  1999年,27岁的刘淑钿在宁德已安家落户,娶妻生女。在他与二哥带领下,老家几户村民也跟着下山,从事屠宰行业,并先后在宁德落地生根。

  下山的“山民”们,日子过过的都比山里的村民好很多,不过“山民”刘淑钿心里一直藏着一个愿望,“有朝一日,城里通往老家的公路能开通吗?”他深知老家的交通闭塞意味着什么:村民依旧住着土胚瓦房,思想观念陈旧。大多村民依旧过着靠天吃饭、土里刨食的日子,山上的贫困像日出日落一样恒定,过了今天就知道明天是什么样。而城里的变化,是一天比一天好。

“莲峰三村”村村通道路。东南网记者 陈翊群 摄

  大山,有了通途路

  也就是在1999年,《闽东日报》的一名记者到田中村采访,看到有些村民以稻草当床垫,盖着一团破棉絮,不少村民家中还吃着野菜拌地瓜粉,“距离城关十来公里的行政村竟然还有那么多的农户在贫困惨境中苦苦挣扎。”闽东日报记者深入调查后,将了解到的情况写成内参报送给省政府领导。

  2000年,“莲峰三村”迎来了摆脱贫困的曙光。在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的批示和关心下,省扶贫办、省老区办深入“莲峰三村”调查,随后省里下拨部分资金启动公路建设。自此筹建莲峰公路一事,被重点提上了宁德市、蕉城区政府工作议程。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老话在“莲峰三村”体现的淋淋尽致。历经三年,一条莲峰公路承载着村民们的致富梦想,冲破大山的阻碍,为“莲峰三村”摆脱贫困、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地基础。2003年8月宁德市区通往“莲峰三村”的16公里乡村公路修通,圆了几代山区人的梦想。莲峰三村与宁德城区的距离也瞬间拉近。

  “以前路没通,我们挑柴片下山卖完再回来,天已黑了。路通后,我们把种的菜运下山卖,再回村里还可以干其它农活。”今年65岁的田中村民刘涑辉如是说,“自从路通了后,村里水电有了,通信信号也有了,他家三个儿子都走出了大山,大儿子在宁德工作,老二、老三在福州做汽车装修,他们都做点小生意并在异地安家落户,自己在老家田中村也盖起了两层小平房,每每逢年过节,儿孙们回来,交通也方便多了。”

  岭头村的一个自然村坪岗村盛产白萝“闻名”宁德,52岁的村民阮元兴通过在山里种植萝卜,与在宁德城关的哥哥嫂子配合,每年收入就能达到五六万元。在通村路没建之前,山里的萝卜虽然香脆甘甜,但每每丰收年都是他们的发愁年。许多萝卜都要肩挑下山,可肩挑又能挑多少,遇到多雨季节,很多萝卜只能眼睁睁看着烂在地里。

  路通了,销售就活了,只要一个电话,一车将萝卜就能拉到城关卖。阮元兴等村民也因地制宜将新鲜萝卜制成了萝卜干,在宁德东湖市场等地还形成了自有销售渠道,每年丰收季节,都有老顾客向他提前预定。

  2014年,莲峰公路第二期工程完工,一条经历二年、全长19.7公里、投资200多万元、分布十六个自然村的道路网全线贯通。

  2016年,“莲峰三村”造福工程启动,其中田中王台新村(主村)造福工程,因地制宜依山建起了“外八字型”两排、共46栋一层砖混凝土框架房子,总共入驻77户,366人。

  “前几年我就想让自己休息休息,调养调养身体,就(从屠宰行业)转行开了一年运输货车,去年我干脆就给自己‘退休’了,”刘淑钿就是田中村其中一返乡盖房的村民,今年47岁的刘淑钿已当上爷爷(外甥随女儿姓),在城里有两套房(一栋为溜房),生活过的还算充实,“不过说实在的,还是老家农村的环境、空气比较好,自在。目前老家的房子正在做装修,计划年底入住,老家也整了几亩山地打算自己与爱人一起打理。至于以后的日子,以后再打算。”

  如今像刘淑钿一样返乡盖新房子的村民还不少。伴随着莲峰公路的通达,“莲峰三村”因地制宜,种水稻、种土豆、种地瓜……一样样土特产运往宁德城区,为村民摆脱贫困脱贫攻坚带来了新动能。

  据统计,1999年,“莲峰三村”人均纯收入中,田中村约900元,叶厝村、岭头村约800元。莲峰公路通车后,三村群众生产生活面貌大为改观,截止至2018年莲峰三村人均收入,田中村为12087元,叶厝村12106元,岭头村11794元。

  “相较于辖区沿海的几个村落,地处山区的‘莲峰三村’基础薄弱、条件艰苦,不过三村原生态资源丰富,各有特色,比如岭头有坪岗萝卜、叶厝有地瓜、田中有笋干等农特产品,还有正当季蔬菜都是原生态的。”蕉城区城南镇党委书记蒋孝墩直陈,“莲峰三村”公路通车后,通过近年来的发展,每逢周末,莲峰三村常常会迎来近郊徒步、休闲游的市民游客。

  蒋孝墩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弘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弱鸟先飞”的追赶意识,将“莲峰三村”因地制宜作为城市农业休闲后花园定位,围绕“精细+生态”休闲农业目标去一起想、一起干,全力以赴发展特色产业,让市民游客走进乡村,吃住在乡村,从而达到真正振兴乡村带动乡村发展的目的。

田中村王台主村造福工程盖起了小洋房。东南网记者 陈翊群 摄

  脱贫,攻坚在路上

  蕉城区城南镇岭头村、田中村、叶厝村,地处宁德市蕉城区城南镇西北部莲峰山区,是宁德1.34万平方公里土地上,3个平凡而又特殊的小山村。从昔日的穷山沟,到市民近郊徒步休闲的新农村、美丽乡村,这里正发生着改天换地的变化。

  如今,在上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通往“莲峰三村”的莲峰公路正计划拓宽改造,岭头村引进了“宁德市绿天下生态农业公司”并初具规模,叶厝村因地制宜计划引进地瓜加工厂,并申报国家级传统古村落等,田中村美丽乡村规划也在逐步实施中……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宁德老区人民梦寐以求摆脱贫困的一个剪影。

  宁德,作为福建省重要的革命老区,全国土地革命时期的18块根据地之一。现所辖9县(市区)均为老区重点县,老区遍布9县(市、区)125个乡镇(街道)1896个行政村,其中老区基点行政村161个;老区人口、耕地分别占全市总数的82%以上。

  2000年以来,宁德主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全面组织实施整村推进、“造福工程”搬迁等扶贫工程。仅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全市就有25.68万人实现脱贫。宁德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集各方之智啃“硬骨头”,宁德市委市政府更是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出台扶持政策,大力推动扶贫脱贫工程,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3年以来,宁德全市每年有270余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760余个部门到老区村挂点帮扶,共为老区村落实帮扶资金17.77亿元;全市享受中西部苏区老区政策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44.38亿元;省老区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宁德市4986万元,扶持基础设施项目1370个,开发性生产项目201个。这些投入大大提高了宁德市老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了老区社会事业发展,增加了老区群众收入。

  2018年,全市农民人均年收入16147元,全市老区农民人均年收入14063元。

  2019年,宁德老区仍有34个老区贫困村未脱贫摘帽,宁德人也始终得到了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和惦念。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殷殷嘱托:要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

  总书记的话,指明了宁德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和关键所在,为宁德脱贫攻坚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给老区人民极大鼓舞与温暖。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