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的是中国未来30年的问题

2019-06-10 14:04:00
来源:新华网
字号

  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们党治国理政到达新的历史阶段,达到新的历史高度。无论是理论形态还是实践形态,中国共产党都匠心独运,不同凡响,独立自主地展示了富有成长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切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大踏步提高,党的理论创新、执政意识自觉与战略思维能力都达到了世界最先进水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和关照的是中国未来30年的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和关照的是中国未来30年的问题

  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十九大报告的总体质量高,在涵盖和涉及的问题方面要更深入、更务实、更切合中国实际。举目全球,放眼四海,没有哪个国家,没有哪个政党,能够像中国一样,在理论和实践上,在深度、广度和精准度上,对历史、民族、国家、社会、人民、主义有如此精湛的理解,到达如此了不起的水平。

  纵观整个报告,宏观够宏,微观够微,粗细有致,恰到好处。

  报告的宏观方面,着眼中国改革开放的整体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既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重大本土意义,清晰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百姓、中国社会、中国13亿人口的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历史担当,又不断丰富和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世界意义、价值和作用。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铮铮誓言掷地有声,表达的不光是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化理想,同时还有负责任大国对当今世界的济世情怀与现实担当。

  微观方面,报告更加自觉地注重制度传播、文化自信与世界作为,注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价值和意义角度去理解和构想中国实践,熟练驾驭中国经验、中国智慧所具有的内部意义和外部意义,以中国本土经验巧妙驾驭和统筹理论与实践、阶段与发展、探索与总结、做法与经验等执政党的普遍难题,为中国发展赢得了广阔发展空间和良好发展声誉,赋予中国发展世界坐标。报告把中国理论、中国实践和中国事业所包含的世界影响力推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理论和中国实践不仅成功获得世界关注,而且弯道超车,机巧迂回,初步实现对世界由追随到引领的华丽转变。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此不再只是政治要求和纪律,而是已经作为中国街头巷尾普通老百姓普遍秉持的现实认知结构和情感结构。

  此次十九大报告,极大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空间,使其包容性和兼容性更强,理论和实践空间更宽广,不但能够包容、兼容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历史与逻辑,而且能够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这三个历史时期,以现代化维度为桥梁融会贯通,在中国实现繁荣进步增长的过程当中,以和平崛起为资源,高水平地把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拉得更近、更亲、更稳、更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坐标当中,将不仅是作为中国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存在,同时也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极具竞争力的成功方案、优质方案和高能方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新的时代,新的理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历史沿革的逻辑十分清晰。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的历史,可以用毛泽东思想概括;第二阶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第三阶段就是以党的十九大为标志所实现的党的思想的第三次飞跃,也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在“站起来”的时代,于1945年党的七大上做了中国社会思想理论上的第一次现代化总结和表达,集中表述为毛泽东思想。

  有了毛泽东思想,我们就有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就有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是匹配的、同步的、对等的。

  社会主义中国建立起来之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中国,怎样建设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成为我们党面临的新问题。

  邓小平同志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是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这个目标怎样才能够实现?那就要做出理论上和战略上的回答,这就有了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政治动员和构想。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结果,就是党的十二大提出,坚持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那么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有一个怎么走、走到哪里去、以什么方式走的问题,在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过程中逐渐就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阶段、任务、目标,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问题的基本办法、实施步骤和战略规划,等等,做出了大家熟悉的“初级阶段”论以及“三步走”安排等回答。

  当这个历史阶段完成,也就是大家吃饭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还要继续往前走。那么面对的问题是,在这个与过去存在明显阶段性差异的全新时代,继续往前走要到哪里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对这些问题做出的时代回答。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对整体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全面小康之后和全面小康之前的阶段性区分,通过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目标、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维度的提炼、概括和总结,正式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新时代需要新实践,新实践需要新思想。

  中国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时空,在这个更富世界关照的宏大场域中,再一次获得了清晰的历史坐标和理论标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及其时代背景、丰富内涵、历史地位、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立场方法等基本元素的完整表述,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以现代政治方式在理论上、思想上完成了对自身的升华和超越,中国已经完全具备了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阶段跨越所必须的一切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历经97年的艰难曲折,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伟大民族复兴和伟大盛世图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就这样富有创造性地完成了,实乃国之大幸,民之大福。

  当代问题,只能当代人回答

  过去我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都是围绕改革开放。本次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新的历史阶段的概括和划分,这既是一脉相承,又体现着今天的时代特点和特殊思考。

  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新时代的概括,实际上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事业一种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全新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全新概括,从目标、任务、布局、方略等方面进行精心部署、理论总结,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国家治理能力。

  所以,如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看作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坐标,那么它既是一个理论坐标,也是一个实践坐标。从理论坐标的角度来看,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获得了全新的理论结构和形态;从实践坐标的角度来看,则意味着中国从“富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显地转型到了“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强起来”的这个特定历史阶段,从时间、经济和社会维度来讲,都已经有了自己的鲜活特征和内涵,与过去有了本质的差别;新时代的实践、思想、理论、意识形态和文化,都开始获得属于自己时代的具体内涵与外延。例如十九大报告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概括。过去主要讲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精辟的概括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今天,已经管了很多年了;面对今天中国社会新的发展、新的问题、新的实践、新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概括,就更加准确和更富有建设性。

  过去讲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基本上是一个温饱型、生存型的需求结构;今天讲的是美好生活的需要,就不单纯是生存问题,同时还包含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需求在内的更高需求。由“吃饱”到“吃好”,由“活着”到“活好”,由“先富”到“共富”,不仅实实在在地标识着中国社会满满实惠的发展进程,而且也清清楚楚地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追求。

  因此,当代问题,只能是当代人去回答,也必然要有创造性的思考、创造性的理论总结、创造性的逻辑。

  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谈话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生态、党建、经济、社会,文化、国防、外交等等几乎所有重大领域都在十九大得到关注和总结,十九大报告就是对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谈话为代表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概括,进一步进行系统化和体系化的总结,并且用法定程序的方式,向全世界正式表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因为有理论自觉,才会有这种实践自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和关照的是中国未来30年的问题——高水平高标准地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也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愿景得以实现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直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准把握了新时代的矛盾和特点,及时对新时代做出新的概括。这既是对过去的理论升华,也是对未来的成熟、清晰、高水准的战略与战术安排,其所具有的时代性、民族性、国家性与世界性,不言而喻。

  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对今天的世界格局、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世界的未来走势,都会有着本质性的影响。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政治概括,充分表现了世界第一大党在领导全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这个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伟大理论勇气与理论自觉,这种无可比拟的执政能力和执政优势必将会创造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盛世图景。(作者:曹鹏飞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副教授 瞭望智库黄俊峰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王怡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