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喜气洋洋过端午

2019-06-07 19:38:00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底图:6月2日,安徽省龙舟公开赛系列赛暨2019·宜秀第三届龙舟文化节龙舟赛在安庆举行。图为选手们在奋力比赛。

  江 胜摄

  天津 听相声 逛景点

  本报记者 扎 西

  对于曲艺之乡天津来讲,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必定少不了曲艺的影子。传统相声里就有不少对端午节食物的描述:“黑擦擦桑葚儿一盘,白桑葚儿一盘,带把儿甜樱桃一蒲包,山樱桃一蒲包,大杏儿一百……”

  《三节会》是马三立先生的经典作品,打头就是端午节。“半斤红樱桃,半斤白樱桃,半斤黑白桑葚,五十叭哒杏。二十黄白粽子,二十芙蓉粽子,一篓子香菜,一篓子花椒,十朵玫瑰花。两把菖蒲、两把艾子,一两朱砂,一两雄黄,三丈神符,两张文武判儿,十块五福饽饽,三挂葫芦,还有五斤白面,一斤烧酒,一罐米醋,五斤黄花鱼,臭了还管换。”一大段经典绝活贯口, 张弛有度、字字入耳且富有节奏,让你在开怀欢乐中更加深刻地了解传统节日端午的风俗。

  走进名流茶馆,抬头可见马三立先生题写的“名流茶馆”匾额。端午期间,名流茶馆策划了“朋友圈集赞换礼”特别活动,折扇、扑克牌、演员签名照等多种与曲艺相关的礼物等待观众兑换。

  在端午节假期,《话说端午节》《端午趣闻》《传统佳节》等多段作品在天津谦祥益文苑上演,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在欢声笑语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谦祥益文苑还创办了首家注册备案的相声博物馆,收集了有关相声的名家手稿、演出服装、道具、书刊及大量老照片和丰富的音像资料,免费对观众开放。一名正在排练的演员告诉记者,假期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为了准备这几天的演出,自己精心修改了“包袱”,希望能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听感受。

  位于人民公园内的西岸相声剧场,在传统曲艺中融入现代元素。在这里演出的天广乐相声社团以“80后”“90后”为主,他们热爱传统相声,更擅长表现年轻话题,新作不断。端午假期,除了以丰富的节目、周到的服务迎接观众外,西岸相声剧场还推出了与相声和端午有关的T恤、卡包、搪瓷杯、扇子、台历等曲艺文创产品。

  在端午假期,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观众需求,各大相声茶馆均增加演出场次,演出从下午到晚上持续不断,且均可在网上购票,为观众提供便利。

  此外,记者从天津市文化和旅游部门了解到,端午节期间,天津市各文化场馆、景区景点强力推出各类主题活动,内容覆盖戏剧曲艺、精品展览、户外活动、主题乐园等。为满足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不同需求,天津推出了夜市生活、森林露营节等十大亮点活动。

  重庆 赛“龙舟” 对山歌

  本报记者 刘新吾

  重庆市巴南区地处长江之滨,历来有端午赛龙舟的传统。木洞龙舟历史悠久,是重庆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碧波荡漾,伴随着川渝特色的龙舟号子,数十人同心协力,在江上奋勇争先。其间,还会穿插水上抢鸭子或旗帜等游戏。

  时光荏苒,随着长江航道的管制,在当地政府和民间人士共同支持下,水上龙舟竞赛逐渐转向陆地,发展成为旱地龙舟,并在巴南区各个镇街传播开来。界石镇便是其一,已经举办旱地龙舟赛多年,广受群众欢迎。

  6月5日,在巴南区委区政府举办的“我们的节日·端午”活动上,旱地龙舟比赛再次举行。当地居民用厚纸板制成传统龙舟式样,用木头作为框架,参赛者们双手提起木框架手扣,步调一致急速前行。旱地龙舟富有趣味,需要队员密切配合,只有齐心协力奔向前,才能最快到达终点。

  赛制沿袭往年,以居委会、村委会为单位,界石镇共有11支队伍参赛,每支队伍6人,均为当地群众,男女老幼皆可参加。

  赛场则设在界石镇新界商街广场,长宽均约100米,共设两条100米赛道,参赛队伍需要转弯掉头,增加了比赛难度和趣味。比赛分6组进行,以用时少者为胜。竞赛结束后,主办方还邀请24名外籍友人进行体验。

  除旱地龙舟外,巴南区文化馆当天还为群众带来系列文艺节目,其中包括木洞山歌节目《闹酒》。木洞山歌是木洞镇百姓传唱的一种曲目,具有巴渝特色和乡土气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插秧时节和水稻收割季节,广阔的田野上,人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山歌。唱法多样,或独唱,或合唱,还有歌手用食指夹在舌头上发出“呜呜”哨声,与山歌声相和。

  随着时代发展,木洞山歌的内容和形式在不断更新,并被赋予新的内涵,既保留表达农民劳动、生活的词句,又增加了农村移风易俗、学科学用技术等新内容。在形式上,也由过去的对歌、盘歌,发展到现在的联唱、重唱和山歌剧等,赛歌也由过去的个人赛、擂台赛发展到对抗赛、集体赛等多种形式。

  据介绍,端午节期间,巴南区举办多项民俗文化活动,包括包粽子比赛、“爱国爱家”儿歌演唱、“端午三友”展示和优秀家风家训展示等。

  五大连池 游花车 玩泥浆

  本报记者 方 圆

  第三十六届五大连池火山圣水节于6月6日开幕,本届活动的主题是“尊崇自然 逐梦时代”。

  历史上,每当端午节临近,五大连池地区的各族群众跋山涉水,从四面八方会聚药泉山下,在暖融融的阳光下祭祀天地,载歌载舞。

  据悉,本届活动除保留民俗歌舞晚会等传统活动外,还增添了电音之夜、花车巡游、泥浆大战等时尚活动,更好地发挥圣水节传承历史民俗文化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哈尔滨

  挂葫芦 插艾叶

  本报记者 刘梦丹

  为迎接端午节,哈尔滨人在市场选购蔬菜瓜果时,会特意精挑细选一种特殊的物品——纸葫芦。市场上,极具时令特色的摊位往往会被市民挤得水泄不通,各式各样、色彩丰富的纸葫芦吸引了大人和孩子们驻足围观。

  每年端午,哈尔滨家家户户都有挂纸葫芦和插艾叶的习俗,在门旁挂上五颜六色的纸葫芦,在房檐下插上艾叶,避难、求吉、佑平安。

  提到纸葫芦,老哈尔滨人会想到“纸葫芦一条街”。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丰润街、南八道街、南小六道街区域的“纸葫芦一条街”,是东北三省最大的纸葫芦产地。资料显示,制作纸葫芦是以南小六道街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这门手艺最初出自手工画匠,后来逐渐演变成今天的纸葫芦工艺品,品种也从最初的“老三样”发展到今天的近百种。

  10年前,“纸葫芦一条街”上的纸葫芦作坊和经销商最多可达50家,每年制作纸葫芦上千万个。这些纸葫芦被运往各地,最北卖到漠河,还曾出省销往吉林、辽宁甚至河北、山东等地。

  目前,这里正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小小的葫芦虽然最多只卖两个月,但因其复杂的工序,手艺人则需要忙活近一年。

  春暖花开之时,“纸葫芦一条街”就“活”了过来,压模、染色、晾晒、上浆、系绳……匠人们屋里屋外忙活,基本都是纯手工。

  在南小六道街上的纸葫芦作坊内,记者看到,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纸葫芦,工作台前的4个工人正在操作最后一道工序——“粘葫芦”。只见工人们将葫芦穗挂在一个矿泉水瓶上,熟练地拿起纸葫芦的一侧放在糨糊上,在纸葫芦的另一面也抹上糨糊,随后用手一拽将纸葫芦拉开,再围着绳穗绕一圈,最后将纸葫芦的两面合上,就粘好了。

  道外区靖宇街道办丰润社区主任王艳介绍,虽然曾经繁荣火爆,但如今“纸葫芦一条街”仅剩不到10家商户,一个原因是老城区改造,有的商户在附近找到了新铺面,另一个原因则是很多商户已经改行不干了。除了受人工、纸张、染料等成本上涨以及老艺人减少、传统手工艺无人继承等因素影响,机械批量加工的低成本塑料葫芦的大量进入也对行业造成了冲击。

  一位纸葫芦手艺人老李对记者说,制作一个纸葫芦,纯利润只有几厘到几毛钱。现在他们最发愁的是“后继无人”,“在这儿干活的都是50岁左右的,年轻人不愿意干。”粘葫芦看着简单,其实是个技术活,力度的掌握十分重要,像拉伸纸葫芦,用力过猛容易拉坏,粘合时捏得太用力,则易让葫芦变形。

  市民陈女士表示:“上小学的孩子一到端午就会惦记着买葫芦,很多老手艺需要传承,陪伴了哈尔滨人好多年的纸葫芦一定要好好保留下来。”

[责任编辑: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