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迪庆高原上有个“感恩连”
从金沙江畔到澜沧江边,迪庆高原上的五境乡泽通村流动着一支特殊的队伍——“感恩连”。
他们的成员不是军人,而是党员、贫困户、基层干部群众、农村产业带头人……
(一)
和志方是感恩连中的一员。
有人问和志方:你已经退休了,不是在家好好享受,为什么还要来参加感恩连?
和志方的回答是:正中下怀!
和志方是香格里拉市五境乡的一名退休医务人员,也是一名老党员,去年加入了“感恩连”。每一次“三会一课”他都认真记录,每一本学习资料他都做好书皮,自己整理的政策和党务知识写满了两本笔记本。
记者见到和志方时,他正在进行政策宣讲。
记者了解到,今天他主要讲的是教育扶贫政策和健康扶贫的政策的相关内容。
“比如一个村民医院看病流程是什么样的,还有学生上学都享受哪些政策。”在场的村民告诉记者,这样的宣讲形式讲解的内容更加细致透彻,“像孩子上学的营养餐可以享受哪些政策等,一讲我们都非常明白了。”
和志方用藏语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群众讲解党的政策、为农村党员上党课,像这样的宣讲活动,基本每月都要进行一次。
现在五境乡已经有20多位像和志方这样的政策宣讲员。他们带头熟悉掌握党的惠民政策,利用农闲时节、放工之机,先后组织多次集中宣讲和多次入户宣传;在田间地头、火塘院坝等,与群众分享自身发展历程,谈论农村变化,讲清政策,消除群众顾虑和疑惑。
(二)
格茸是感恩连的发起者。
“格茸因为妻子生病,目前还在医院。”记者并没有见到格茸本人,泽通村总支书记张晓莹向我们介绍了感恩连的由来。
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前,格茸一家有7口人,全家只有他一个劳动力,生活极其困难,是典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后来,精准扶贫政策落地生根,格茸得到了一笔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养殖了300只野鸡,收入大幅提高,生活越来越好。
2017年5月,格茸有感于身边的巨大变化、有感于扶贫干部真情付出、有感于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萌生了感党恩、做实事的想法,牵头与有同样想法的4人到本村次里(藏名)家中义务帮助建房。
由此开始,他们带头发展产业、义务修桥补路、清理环境卫生,这股浓浓的新风很快感染了身边的人,“感恩连”成员增加到48人。
随着队伍的壮大、感党恩活动的深入,影响和带动周边村、乡镇甚至临县的群众自发组建各种形式感党恩组织,用藏区党员群众最质朴的感情和自觉担当付出,喊响做实“拥护核心、心向北京”。
(三)
“感恩连”成员国青是第一个将野鸡养殖技术引到村里的人。
在尝试成功后,国青向当地群众免费提供了16000多只鸡苗并与35家农户签订了订单收购协议。村民们通过养鸡渐渐富裕了起来。
“这次一共送来100只鸡,养了大概三个月,能有三四千收入。”在国青的养鸡场,记者见到了前来送鸡的肖农。
肖农家是之前村里的贫困户。因为两个孩子先天残疾、行动不便,肖农和妻子每天既要做农活,还要照顾孩子,根本抽不出身外出打工,种的几亩青稞只能勉强维持家里开销。
看着左邻右舍靠养鸡脱了贫,肖农也心动了,可建鸡舍的钱从哪儿来?孩子谁来管?村干部和感恩连队员一合计,决定村里帮肖农家申请贷款,感恩连队员出劳出力,帮他家安装无障碍设施,在家建个养鸡场。
这下,孩子们坐着轮椅也能帮忙喂鸡,压在肖农心头的两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现在肖农家每月出栏野鸡200多羽,一年下来,光养鸡就能赚4万元。
带头养鸡的国青也被感恩连成员感染:“发展产业,大伙儿折腾不起,失败不起,我不能只顾着自己赚钱,要带乡亲们一起富,还要打消他们的顾虑。”
35家养殖户,国青每周都到上一次门,一来指导技术,二来给大家吃定心丸。
去年底,国青也申请加入了感恩连:“我是党员,不能落后,村里的贫困群众都能出一份力,我能做的更多!”
(四)
“11·03”白格堰塞湖洪峰过境期间,受泽通村精准扶贫感恩连的影响,仓觉村党员群众自发成立了“应急抢险突击队”。
在洪峰到来之前,突击队冲在第一线帮助群众转移财产物资,尽可能减少群众的损失。洪峰过境之后,突击队连续奋战在灾区第一线,开展抢险救灾,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
堰塞湖灾害过去后,这支突击队重新组建为“感恩突击队”,队员达到30名。
2019年1月,五境乡霞珠村成立“感恩自强队”,现有队员31名。
至此,五境乡三个村全覆盖成立了感恩连(队),他们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从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小事、琐事做起,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感恩连”的事迹传开后,一时间,“感恩连”如雨后春笋遍布迪庆雪域高原,成为引领藏乡新风尚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人民网 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