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守护流动的文化长廊

2019-05-25 17:37: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字号

  从杭州运河广场翻过那座古老的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就在眼前。老房子、石板路,见证着昔日运河沿岸的繁华风光。举目远眺,缓缓流淌了2500多年的京杭大运河,宛如一位女子,窈窕而静谧。烟雨中的楼台、湖泊中的莲舟和周而复始的驳船,展现着大运河千年后的风姿和活力。

  大运河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贯通南北,串联起沿线三十多座城市,催生了一批运河古镇、古街、古村。滚滚流淌的运河水,孕育了兼收并蓄、包容多样、独具魅力的运河文化。扬州的繁荣,沧州的雄浑,拱宸桥的车马,洪泽湖的涛声,运河钞关的繁忙,古纤道的印痕,都一一铭刻在运河沿线古老和丰富的历史中。

  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连串数字,不仅镌刻着大运河的时空跨度,更标注着大运河的历史价值。

  “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大运河是经济交流的大动脉、文化融合的主纽带,也是沿岸城市的母亲河、对外交流的开放地。因漕运而生的千年运河催生了一大批运河城镇,运河和城镇自古构成了“命运共同体”。运河河道的变迁不仅影响着沿河城镇形态的变迁,而且创造出沿线独特的生活方式,这种文化与生活方式至今仍清晰可见,成为一种活态传统和宝贵资源。

  长期以来,大运河面临着遗产保护压力巨大、传承利用质量不高、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空间挤占严重、合作机制亟待加强等突出问题。如今,随着运河文化带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将和运河古城镇及其地域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为运河文化保护、生态建设和城镇发展带来一次历史性机遇。

  大运河是活着的、流动的文化遗产,促进了中国南北方文化的交融,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我们既要认识到保护运河文化动脉任重而道远,又要坚持科学规划、保护优先,通过强化传承,优化布局、合理利用,守护流淌的文化长廊,让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在今天得到彰显。

  为此,中办、国办日前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并强调要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要立足“保护好”,全面深入梳理大运河遗址遗迹、历史文脉、产业布局、生态环境,高质量高标准编制规划,按照科学分类、专业分级的要求做好保护工作。要坚持“传承好”,有效提升水系质量和沿岸文旅品位,打造继古开今的璀璨文化带、山水秀丽的绿色生态带和享誉中外的缤纷旅游带,实现古今交融、交汇融合。要注重“利用好”,充分发挥大运河在文物保护、文明传承、环境保护、和谐宜居、旅游休闲等方面作用,探索出一条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协调推进、融合发展之路,延续壮美运河的千年神韵,使之成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25日 05版)

[责任编辑:王怡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