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变“股东”:年分红15%,帮养猪还多赚七、八万!这里脱贫有高招→
原标题:贫困户变“股东”:年分红15%,帮养猪还多赚七、八万!这里脱贫有高招→
“甘肃最东部的合水县,85%都是农民,2018年,这里的村民平均收入只有8700多元,折合每个月收入不到一千元,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交通不便,还要驴驮人背的山区,农民们纷纷成了合作社的股东,收入迅速增长。”
贫困户入股成“股东”
五月,甘肃省合水县的春天还带着丝丝寒意,合水县郝庄村奶山羊合作社正在召开今年第一次分红大会。合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而郝庄村又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村里408户,有127户都是贫困户。这次合作社分红,总金额达到12.5万元,每个贫困户都可以拿到1000元。
郝庄村村民王应全是村里的贫困户。因为身体受过外伤,所以现在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只能靠妻子外出打零工来维持生活,自己则照管七、八亩地补贴家用。夫妻俩一年能挣10000多元,但是看病吃药就几乎花光所有的收入。
合水县郝庄村奶山羊合作社分红大会
2018年9月,村里发起成立奶羊合作社。王应全试着将国家划拨的扶贫资金10000元入股到合作社。按照约定,每年他都能拿到1000元的分红。自从合作社成立后,像王应全这样的贫困户基本都入股成为了“股东”,每年都可以拿到入股资金的10%作为分红。
眼下,合作社负责人杨立平又有了一个新想法,让入股村民帮助种植奶羊吃的牧草。王应全打算拿出3亩地试种牧草。从前这三亩地一直种玉米,刨去种子、化肥、人工成本,一年纯收入只有四、五百元,而种牧草后,合作社不仅会发放种子和有机肥,而且还按照保底价每吨1500元回收饲草,不足一吨也按照一吨的产量来回收。也就是说,这三亩地王应全最少也有1500元的收入,如果产量高,收入还会更高。
合作社给村民发放的苜蓿草种子所含的蛋白质成分高,是养殖奶羊、奶牛必备的饲草。种草一方面有保底收入,另一方面,几乎不用额外购买化肥种子,也不用人工耕作,对于像王应全这样没有多少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来说十分适合。
甘肃省合水县吉岘乡奶山羊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杨立平:就是“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环节。按国家行业标准,这个奶已经超出行业标准供应的奶了,所以,羊奶比市场价格要高一些,奶粉厂也很欢迎。
杨立平的合作社发展得顺风顺水,这让县里的一家羊奶粉企业密切关注。此前,由于当地一直都没能形成有规模的奶羊养殖场,因此,一家来自陕西的企业不得不靠从陕西运输来的鲜奶作为原料加工成奶粉,每年仅在运输上的投入就达到上千万元。
截至2019年3月,合水县共有建成及在建奶山羊养殖合作社6家,合作社预计规模共达六万余只,这对奶粉企业来说,无疑是非常利好的消息。
甘肃省合水县某羊乳企业总经理张福生:从饲草种植到养殖到加工、销售、市场是一条产业链,把大家都带起来才能脱贫致富。
农民入股野猪合作社 他回馈村民15%的年分红
2014年,陈志飞从部队退伍后回到家乡创业,2016年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出资,成立了野猪合作社,是合水县出了名的猪司令。
2018年,当地政府找到他,希望能通过国家扶贫资金入股的形式让贫困户也加入到野猪合作社,帮助贫困户脱贫。因为这意味着,无论合作社是否赚钱,都要固定拿出入股资金的15%作为红利分给贫困户。
野猪生意如果做得不好,自己可就是鸡飞蛋打。思量再三,陈志飞最终吸纳当地142户贫困户每人10000元的入股资金,并且每年按15%的比例分红。
陈志飞说,2018年半年分红有27.5万元。因为分红,合作社纯利润算下来比上一年略有减少。但是也因为这笔100多万元的资金注入,陈志飞得以快速扩大自己的合作社规模,由原来的120头野猪,发展到现在的接近1000头,在当地乃至庆阳市也是一家独大。现在他们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好多人上门采购、参观,同时通过网络宣传,猪卖得更快了。
猪养得越多,就需要更大的场地和更多地人工。合作社以合作养殖的方式把母猪分给入股农户带回自己家养,产下的小猪长到30斤后,合作社再以每只700元的价格收购,并进行林下散养。这样,既保证野猪的品质,也让贫困户多一份稳定的收入。
黑木村村民高国宏是第一个来找陈志飞申请养殖野猪的贫困户,也是目前贫困户里养猪最好的,已经给陈志飞交了一百多个小猪崽,获得七、八万元收入。现在看到希望的高国宏还想继续扩大规模。
高国宏家的小野猪
湖羊养殖合作社是距离县城较远的一个合作社,负责人王艺琦预计合作社养殖规模在15000只。现在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再返聘当地农户来种植的方式种植饲草,已经带动了附近198户贫困户走在脱贫的路上,老百姓一亩地能收入1108元。目前,合水县当地共有肉羊养殖合作社十五家。
与湖羊养殖合作社相距不远的板桥镇鹌鹑养殖合作社,2018年9月至今,已经发展到四万只鹌鹑,日产蛋三千斤的中等规模养殖合作社。让负责人王百林发愁的是产量太低,客户多到王百林不敢接单。
王百林在2015年之前也是村里的贫困户,随后自己开始借款养鹌鹑,从刚开始的三、四千只,王百林慢慢找准销路,把蛋供给当地的火锅店、商店等,在当年便脱了贫。
作为深度贫困地区,截至2019年4月,合水县畜牧业类养殖合作社已经达到181个,共计托管贫困户3900户。合作社入社成员户均收入比非成员农户高出20%左右。2019年当地政府发布规划,计划三年内建一个万头(只)肉类加工企业,通过深加工进一步带动野猪、鹌鹑、土杂鸡的规模化养殖产业的发展。
甘肃省合水县委书记解平:合作社带上二百个贫困户,每人入股2000元就是40万元。建起一个合作社可能都在三、五百万元,包括建厂房、道路、流转土地。规模小的也要三百万元左右,规模大一点的上千万元左右。补助资金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年底要脱贫24个村,脱贫730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9%。
半小时观察
历史上,合水县的农民一直以种小麦和玉米为生,贫困的帽子一直扣在当地百姓的头上,主要的原因,究其根本,还是当地经济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没有生财之道,地方自然贫穷。
但俗话说穷则思变,就是这种公司加合作社再加农户的养殖模式,调动出了当地意想不到的经济活力。今年2月,合水县已经有8个村依靠养殖和种水果蔬菜实现了脱贫。当地政府估算,当地农民加入合作社之后,通过分红,土地流转,以及在合作社打工,每户每年平均可以增加6000到8000元的收入。
大胆创造获取财富的门路和方法,真正在广阔市场环境中去寻找自己的定位和优势,这是贫困山区正在探索的发展之路。
政府、企业、百姓,同心协力地走在一条创造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或许再大的困难也难以阻挡大家心里的这股激情和活力。
这就是中国经济真正的潜力。
广开财路摘“穷帽”!
来源: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