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共享农庄”活了空心村

2019-05-24 20:11:00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杜堂村成片的月季开得正艳,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赏花。 
  本报记者 田豆豆摄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扩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农村。伴随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农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农民增收渠道更加多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9.2%,增速高出城镇市场1.0个百分点;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9.5%,高于全国增速4.2个百分点。数字背后,折射出农村消费市场一个个新亮点。如何进一步激发农村潜能,记者进行了探访。
  ——编 者 
  “‘五一’小长假,房费一晚2188元!”
  杜堂村村民葛天华没想到,空置多年的农房“身价”蹿到这么高。“好空气、好风景,吸引来投资,重装了房子,生意火得很。”如今,葛天华的房子有了个富有诗意的名字——隐逸雅居,节假日不提前几天压根订不上。
  杜堂村位于湖北武汉黄陂区,毗邻木兰山景区和木兰花乡景区。一走进村庄,仿佛置身花的海洋,成片的月季争相斗艳,成排的民宿掩映在绿树丛中,凉亭里的柱子上缠满鲜花,三五游人围坐一桌,品茶聊天,好不惬意。
  “在星空下睡去,在鸟鸣中醒来,采花摘果,坐荫芳林、闲话品茗,一家人来这里住下,能真正亲近自然,放松心情。” 从武汉来的游客王峰非常享受在这里的度假。
  一处处闲置农房活了,杜堂村的乡村游也火了。是什么催生这样的变化?答案是共享农庄。
  共享农庄怎么建?
  守住农民利益底线,市场化运营,打消农民的顾虑
  “守着两亩田、三间房,以前的日子真不好过!”杜堂村70岁的陈宗娥回忆过去一脸愁容,儿子智力障碍,丈夫早逝,家里田少,生活勉强维持。脱贫致富,是陈宗娥不敢想的事。
  村支书葛国新说,村里人多地少,全村1748人、人均不到1亩田,外出打工的占到全村人口45%。“村里人挣了钱,头件事就是盖房。”于是,打工——回村盖房——再外出打工,成了一个怪圈。村里的新房盖起不少,但住的人不多。2000年村集体收入为零,村民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
  村子出路在哪儿?
  借乡村振兴战略东风,武汉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兴乡、能人回乡,村民葛天才返乡投资,兴建起木兰花乡景区。四季不断的醉人花海,华中地区最大的鸟语林,吸引了大批游客纷至沓来。
  不少游客来了没地住,而村民的很多房子空在那里,村干部看到了其中的机遇——盘活闲置农房,让“一日游”变为“深度游”,增加农民收入。
  村里成立杜堂旅游专业合作社,打算建共享农庄。但面对新生事物,不少村民心里打鼓。
  村民葛小华担心:房子交给合作社,能有人来住吗?折腾半天挣不到钱咋办?到头房子会不会要不回来?
  打消村民顾虑,还得靠利益机制。怎么分红,怎么改建,合作社的重大事项2/3的理事通过了才算,而7个理事中,5个是村民理事。合作社还约定:吸引资金建共享农庄,63%的收益给村民分红,公司占34%,剩下的3%归村集体;村民每年保底分红10%,上不封顶。“村民股份占大头,分红还有保底,这下给我吃了定心丸。”葛小华把自家的房子拿了出来“共享”。
  合作社挑大梁,保障农民的利益,村民心里的疙瘩慢慢解开了,全村113户人家将空置房入股了合作社。
  陈宗娥将自家的农房作价入股,她和儿子搬进了村里的安置房。她开心地说:“没想到老房子还能变成钱,一年至少有1.6万元收入,养老不愁了。”
  这项探索在黄陂区逐步推开。“共享农庄市场化运作是大方向,但现在有空房的村民没组织起来,村集体有责任站出来维护他们的利益。”胜天村村支书龚卫平介绍,为帮村民租上好价,村委会发布空置房信息,严格把好租房合同关,比如宅基地绝对不能私下买卖,租赁期限不能太长,租金浮动上调等。
  “农民利益不受损是条底线,必须守住,通过市场化运营保障各方受益。”黄陂区农业农村局三乡工程建设科科长王志龙说。
  共享农庄带来啥?
  空心村活了,人气足了,村民口袋鼓了
  空置房活了,村民腰包鼓了。“现在一年收入抵过去10年!”杜堂村的葛台刚是民宿“如意”的主人,2017年以前他在外务工,辛苦一年能挣万把块钱。去年他把空置房交给合作社,一年分红4.8万元,加上在景区当水电工以及土地、林地的流转收入,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对比今昔,葛台刚感慨:“以前村子、房子都是空的,现在都活了!”
  更多人吃上了“旅游饭”。木兰草原景区开业后,黄菊林把家搬到景区外的草原新村,她在村头租房开起农家乐:“今年‘五一’小长假,一天就收入一万多元。”三层小楼,底下两层开农家乐,三楼当民宿,去年营业收入60多万元。“房子也能下金蛋,真是想不到啊!”她得意地说。
  在杜堂村,空置房除了变成民宿,还被改造成一家家小吃店和特产店。在文创一条街,空置房变成了一家家书店、民艺坊、书画院和茶吧,游客熙来攘往。“去年全村接待游客40万人次,村民分红580万元,580多名外出打工的村民回到村里,共享农庄带来了财气、增添了活力。”葛国新自豪地说。
  在黄陂,越来越多的农村像杜堂村一样建起共享农庄。黄陂区委书记曾晟说,区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盘活空闲农房,采取租赁、合作等方式建设共享农庄,去年建设共享农庄538家,带动农民增收7.2亿元。
  共享农庄给村容村貌带来大变化。“良好的人居环境才能吸引市民前来养生养老,便利的条件才能吸引企业来创业创新。”龚卫平介绍,结合发展共享农庄,市区两级财政在胜天村投资944万元,建设美丽乡村。“我们村一个4A级景区、一个3A级景区,公交直通村口,网络信号全覆盖,污水、垃圾都统一处理,条件不比城市差。”罗家大湾农民章虹霞在村里的木兰玫瑰园景区开了个小卖部,她告诉记者,4月底,景区搞了个玫瑰花节,吸引了成堆的城里人。
  共享农庄给村子带来新风气。“市民每次到村里的景区游玩,都会把垃圾装袋带走,村里人看在眼里,心里佩服,咱们也得学习人家的好习惯。”章虹霞说。这种影响潜移默化。78岁的张大发是木兰山村俏木兰客栈的主人,他家的民宿生意特别火,与记者告别时不忘发名片。
  要突破哪些制约?
  强基础、顺机制,共享农庄不是越多越好
  一边是农民外出务工留下的闲置房,一边是城里人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武汉市调查显示,2016年底全市长期空闲的农房占15.8%。闲置农房潜力不小,但要真正盘活,还需要突破瓶颈。
  武汉木兰脉地花都旅游公司在徐冲村建起“乡村公园+民宿”项目,住宿条件不错,但道路条件差,影响旅游体验。董事长陶茂文感慨:“畅通交通瓶颈,才能有更好的出路。”
  推动乡村振兴,武汉市出台了“黄金20条”“钻石10条”等政策,对发展共享农庄,给予真金白银的奖补。但黄陂区旅游局副调研员徐青林提醒:“共享农庄并不是越多越好,一味低质量地遍地开花,共享农庄走不远。”整体来看,美丽乡村示范点、景区附近和集镇周边村庄以及旅游环线附近村庄,目前发展共享农庄的条件比较成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全域旅游的推进,共享农庄还有潜力可挖。
  贫困村的发展潜力大。王志龙说:“很多贫困村生态环境更好,农房闲置率更高,脱贫攻坚后发展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民发展共享农庄的愿望更迫切。”
  崇杰村是木兰花乡景区边的一个贫困村。“200多人的湾子(村民小组),平时常住的只有30来人,家里的孩子都在外买了房,可以拿出两套来出租。”村民肖厚家说,乡亲们盼望着能早点建共享农庄。
  除了发展民宿,生态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生活服务等配套产业也是现实需求。记者采访发现,由于受用地指标等制约,不少配套产业落地很难。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建议,未来应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为共享农庄发展提供条件。
  深化农村改革的步子也要跟上。华中师范大学减贫与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陆汉文说,一方面要稳妥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另一方面要从严把关,坚决守住耕地红线不突破、粮食生产能力不减弱、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

  

[责任编辑:李奕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