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 践行者】广州市老人院社工: 守护老年人暮年生活的静美
记者 麦婉诗 通讯员 廖培金
早在2005年,广州的社会工作服务尚在探索阶段时,广州市老人院已率先成立了社工部,并于2007年被确定为全国民政系统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常广财就是2005年市老人院首次招聘的社工专业本科毕业生之一,梁娟娟则在2010年入职市老人院社工部,他们是该院社工服务发展路上的开拓者、助推手和见证人。
广州市老人院副院长 常广财
广州市老人院副院长 常广财
(2005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任广州市老人院社工、社工部部长、社工部督导,现任副院长、社工师职务)
服务“试水” 三次被拒门外
2005年,刚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常广财接到了一个来电,来电者告诉常广财,“今年广州市老人院首次招聘社工专业的毕业生,机会难得,可以一试”。
其时身处内蒙古的常广财,刚在当地的一所学校办理了入职手续。但基于四年在社工专业的寒窗学习以及对社工行业的高度认可,他没有任何犹豫,随即就乘车来到了广州参加市老人院的招聘,这一来就是14年。
2005年,市老人院在“老年工作辅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社工部。但当时院内的老人对社工服务并没有什么概念,老人需要心理辅导也不会联系社工,而其他部门还没有建立起把个案转介到社工部的工作流程,院内的社工服务系统还有待完善。常广财回忆,“跟我以前设想的完全不一样。”
不出所料,常广财首个接触的个案就遇上了阻滞。
一位老婆婆与同房间的老人因生活习惯的不同产生了矛盾,需要社工的介入调解。由于这位老婆婆有洁癖,常广财第一次尝试登门却连门都进不了,刚开始只能站在门口与老婆婆遥望呼喊,“她耳朵又不是很灵,我俩只能越说越响,越说越大声”。
经过了三次的门口对话后,老婆婆终于肯让他进门。“这只是成功接触的第一步,”常广财笑说,“老婆婆保持着退休前的职业习惯,记性好警惕性高。如果我所说的和她以前说的内容不一致,她会立马表现出不高兴,觉得你没有将她放在心上。”通过长时间的耐心引导和真诚关怀,常广财与这位老婆婆在调解事件后依然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哪怕在她后来记性变得不怎么好的时候,也会笑着和常广财打招呼,仍会记得这就是当初在门口和她大声聊天的“小常”。
常广财介绍,“其实老人的感受是很直观的,你如果常常跟他们聊天,多和他们一起参与气氛热烈的活动,他们就会记住你,然后开始慢慢地接纳你。”
近年来,在社工部乃至全院的努力下,老人院社工服务的框架逐渐搭建完善,院内老人到社工部参与社工举办活动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社工服务已成为老人院服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助人自助于社工亦然
“社工是一份生命影响生命的职业。”常广财记得很清楚,这是大学时任课老师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开始并不懂,直到2011年接触到一个个案,让他开始对这句话有所感悟。
当时在临终关怀区有一位他常常与之接触的老人,周五那天还跟老人交谈甚欢,并相约在下周一继续未完的话题。但到下周一常广财再去探访时,得到的就只有老人已离世的消息。“只能祈望最后一次的聊天,我所说的能够从心理层面上给他安慰,让他安然离世。”
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离别后,常广财对老人社工服务有了新的认识。“从接触老人到被老人接纳,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当花费了大量精力,工作初见成效之时,很有可能老人突然就离世了。”基于在临终关怀区工作中的实践认识和经验总结,常广财将之汇总到一本名为《为霞满天》的书中,该书专门介绍养老机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经验,前后共印发了过千本,分别赠与各地前来市老人院学习的民政工作者。从基层社工到社工部负责人再到市老人院的副院长,常广财在社工领域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一方面是我们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处于困境的老人获得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美好;另一方面,助人过程也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我们在关怀老人的同时,也从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汲取智慧,为人生增添不一样的色彩。”常广财认为这就是从事老年人社会工作的积极意义。
广州市老人院社工部副部长 梁娟娟
广州市老人院社工部副部长 梁娟娟
(2010年2月进入广州市老人院从事社工工作,先后任宁养服务社工、社工部督导,现任社工部副部长)
改变宁养服务被敬而远之的“尴尬”局面
记者在市老人院社工部心理咨询室见到梁娟娟时,她刚开完老人院的例会,在会上汇报了社工部的重要课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就对记者说起了她进入市老人院工作的机缘。
在梁娟娟的记忆中,作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母亲一直很忙碌。每年汛期来临之际,母亲甚至需要日夜轮值,参与抢险救灾工作。因母亲工作繁忙分身乏术,梁娟娟自小跟着母亲在社区内入户走访,进行居民调解等工作。经过长年累月的耳濡目染,梁娟娟对民政工作有了一份独特的感情,所以当她告诉母亲考入了社会工作专业时,母亲的反应就是,“社会学好啊,毕业以后跟着我干。”
2009年,研究生毕业后的梁娟娟并没有如母亲所愿留在武汉,而是来到广州谋求发展。她调侃道,“本科毕业后没能当上社工就去读研了,谁知读完研还是没能在当地找到满意的工作。后来知道身边的同学、师弟师妹都选择到广州深圳发展,也就跟着来了。”
次年2月,梁娟娟进入到市老人院社工部工作。这位执着于从事社工行业的女孩从应聘时就了解到,等待她的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广州市老人院从2010年开始实施“生命关怀计划”。梁娟娟回忆,“生命关怀计划”中的宁养服务在那时是处于比较尴尬的局面,“即便那些对生死看得很淡的老人也不愿意住在慈爱楼5楼(宁养服务区)。”
梁娟娟也在工作过程中听到老人说这里死气沉沉,给人的感觉就“不吉利”。甚至还有老人调侃说,“住在5楼就是因为这里离天堂更近。”
为了改变老人对宁养服务的“不良”印象,梁娟娟和同事决定对该区进行一次“大改造”,增添生活气息、改善居住环境。他们在每个房间门口添置了花草,为每位老人的床前增设一个小地方,让他们摆放生活照片、纪念物品,同时在老年大学定期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举办临终关怀日等活动。
细节最能打动人,经过一系列的改造后,老人纷纷表示宁养服务区的生活氛围变得温馨,对这里也不再排斥,而这个名为“让春天住进老人家”的环境改造项目,后来被推广至院内各区。
培养新生老年社工 充分给予发挥空间
2012年,梁娟娟开始负责社工部的督导工作。“虽然我不再直接从事临终关怀社工服务,但仍留在院内的‘临终关怀工作小组’指导工作。”经过多年的累积,梁娟娟总结了大量有关宁养服务的工作经验,并总结了多篇与临终关怀、生命教育相关的个案和文章,希望能够将经验推广出去,把市老人院的宁养服务打造成社工服务项目的一个品牌。
梁娟娟笑侃,80后的自己已经成了社工部的“元老”,工作任务也更加繁重。从日常跟老人沟通,到对接高校义工资源、院内老年义工,对接爱心企业个人、带着新的社工同事适应环境等各项工作,都需要她“搭把手”。
在培养新一代的社工方面,作为社工部副部长的她,表示会尽可能给予发展空间。“例如前段时间,一位社工说想策划一个‘美丽家园’的评比。在听取了她的想法后,我只提供了大方向的指引和部分参考指导意见,活动细节的完善以及各项工作落实,是放手让他们去做。我会尽力创造出条件,支持他们去自由地发挥。当然他们的表现也是很令人满意的,虽然过程可能会比较艰辛,但最后还是能顺利地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