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走进增强“四力”的生动课堂

2019-05-07 10:06:00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编者的话

  用踏实作风、清新文风讲述70年奋斗征程;用生动事例、鲜活话语展现70年辉煌成就;用融合传播、全媒表达奏响70年华美乐章……“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自3月28日启动以来,人民日报派出多路记者蹲点调研、扎实采访。他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翻高山、钻老林、进工厂、驻社区,用实际行动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担负起书写时代答卷的责任和使命。

  河北西柏坡是“赶考精神”的发源地,本报记者张志锋,把这次到西柏坡蹲点采访同样当做一次“赶考”。

  “这次蹲点半个月,恰逢清明小长假,我一刻不停地在西柏坡、梁家沟采访了20多位老党员、村干部、村民、商户等,其实,最后能在稿子里露脸的不过四五人。”张志锋说,采访结束,趁热打铁,就地写稿,“直到稿子发回报社完成编辑后,我才离开西柏坡。”

  除了张志锋以外,本报的多路记者去田间地头、去社区厂矿、去革命老区、去沿海边疆、去改革前沿,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锤炼“四力”。用他们的笔端、镜头、话筒,生动记录和讲述了鲜活的基层故事,写出了一篇篇饱含深情的精品力作。

  沾满泥土的芬芳

  记者刘洪超7年前就到辽宁阜新采访过。这次到阜新蹲点调研前,他一直在琢磨“采访怎样比往常更深入些”。

  “沿着蜿蜒曲折、坑洼不平的运煤巷道驱车3个多小时,到达垂深350多米的最底部。不到这里不可能知道,从坑底仰望,四周的坑壁如同高耸的大山,是何种震撼。”刘洪超说,到了最“底层”,心里自然就有了感动。

  对于记者阿尔达克来说,好故事是“蹲”出来的。在新疆石河子,她从军队开荒初期的一排排地窝子入手,再深入这座城的工厂、博物馆、公园,半个月时间访谈30多人,抽丝剥茧般讲述了这座军垦新城的嬗变。

  山高脚更长。记者庞革平和刘佳华,深入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贫困乡村,翻山越岭成为家常便饭。“采访车行驶在蜿蜒盘旋的山路上,往往要‘七拐八绕’‘七上八下’。有几次采访车爬坡过弯时,坡陡、弯急,要倒一两次车才能通过,经验丰富的司机师傅都会紧张,通过后则长出一口气。”刘佳华说。

  装满一瓶水,需要准备一缸水。记者王锦涛在甘肃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乡一个叫大坪的小山村蹲点。“半个月的时间,从村头的‘左公柳’到退耕还林地,从铺延到山顶的一块块梯田,到蔬菜青青的一座座温室大棚,我几乎走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采访了所能想到的和见到的每位村民。”王锦涛说。

  迈开脚、俯下身才能察实情、动真情。“正是树绿草青桃花红的时节,对比县志里苦焦的文字,和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我看到的是山窝窝里换了人间。”王锦涛感慨。

  挖掘生动的故事

  “小伙子对元宝村的了解比我们还深呢!”听到村民的这句夸奖,在黑龙江尚志市元宝村蹲点调研的记者柯仲甲觉得半个月来的苦和累都值了。

  元宝村是小说《暴风骤雨》的原型地,是个老典型。为了切实把握小村巨变,一本200多页的村史和近10万字的各类文字资料,柯仲甲在蹲点前就已熟烂于心。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在农家热炕、巷尾村头……村子70年来的那些“高光时刻”就此在他笔下连成了串。

  虽说是蹲“点”调研,但记者孙超接到的任务却是江西萍乡市的一个主城区——安源区。“怎样避免稿子大而化之?”孙超一时陷入沉思。

  “我把目光瞄准了‘时间’,瞄准了‘命运’。不做走马观花式的采访,只做小组式的深谈。”孙超说,最终呈现在文章中的略下村,历经十几年转型,“煤海”变“花海”,正是当地发展变化的一个生动缩影。

  找准聚焦点,也是记者程焕此次蹲点调研的最大收获。他原来的设想是全面探访贵州晴隆县三宝彝族乡这个极贫乡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可通过实地调研得知,贫困群众搬出深山后如何留得住、能致富的问题更值得关注。

  “在采访中,老乡们普遍反映不好找工作,而干部们却表示大量岗位招不到人。为了弄清其中缘由,我独自来到安置区附近的三宝产业园,花了整整两天时间了解相关情况。”程焕表示,“通过这次走访,我对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改变了一些先入为主的印象和想法。”

  万里路上判断,万卷书中思考。为了写好西安市长安区皇甫村的“新创业史”,记者张丹华又读了一遍柳青的《创业史》。“为了深入了解政策对农民的影响,柳青扎根皇甫村14年,他这种不断学习、研究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年轻记者学习。”

  书写奋进的华章

  “盐湖水,浪打浪,只见浪花不见矿。”一句顺口溜,道出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创业之初激情燃烧的岁月。记者原韬雄前往察尔汗盐湖蹲点调研前,心中极为忐忑,“公司正处于一个相对艰难的转型期。如何写出这个60岁老厂的时代风貌,把握好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的变迁,的确有不少难度。”

  意在笔先,唯有厘清脉络、弄清问题,方能下笔有神。采访期间,原韬雄与编辑多次交流:不写盐湖今日之困,也许是较为简单的采写方式;如果要写,就必须更加深入地采访挖掘,在“正反打”中直面真问题,提炼真观点。他迎难而上选择了后者,“因为只有呈现好过往与当下,才能打通盐湖发展的内在逻辑,文章的说服力才更强。”

  记者乔栋在山西兴县蔡家崖村蹲点,为找到一个好的切入口,颇费脑筋,“之前我以为很了解这里,因为来过多次。可当我有时间一次次走过北坡旧址和晋绥纪念馆这段路的时候,当我能静下心来思考村里的经济合作总社和以往的合作社有何不同的时候,当我在村头和卖小吃‘拉叨叨’大姐拉家常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个村和我以往印象中的蔡家崖有很多不同。”

  最终,乔栋从一碗小吃“拉叨叨”入手,抓住红色旅游和经济合作总社这两个点深入挖掘,“熬制”出了他自己的一碗“拉叨叨”。“新闻素材如同食材,如果没有高超厨艺,即便食材再新鲜也无济于事,这就要求我们善写常练,在写出精品力作的路上不断求索。”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