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添绿”到“生金”——新疆柯柯牙绿化工程30年之变
新华社乌鲁木齐4月28日电(记者江宥林、曹凯、张晓龙)驱车行驶在新疆阿克苏市东北郊,公路两旁一排排高大的杨树从眼前飞驰而过。不了解这片区域的人或许不会关注它们的存在,但这些看似平常无奇的树木却拥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名字——柯柯牙绿化工程防护林。
柯柯牙位于中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青色的悬崖”。3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植被稀疏的荒漠。每年四五月,大风夹杂着黄沙侵袭阿克苏市、温宿县及周边地区,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便。
“每当这时,住户们白天都要关窗开灯,这种风沙天气每年将近100天。”在柯柯牙绿化工程纪念馆,讲解员对前来参加“走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主题采访”活动的中外记者说。
为改变当地这种黄沙弥漫、遮天蔽日的状况,1986年,阿克苏地区启动柯柯牙绿化工程,成千上万人前赴后继投身这项伟大的事业。
在柯柯牙绿化工程纪念馆展窗内,一张老照片吸引了记者们的目光:一位拖拉机手满载带着工具的人们驶向工程现场。讲解员将一名笑容可掬的男子请到展窗旁:这就是照片中的拖拉机手。
他叫宋建江,今年55岁,是柯柯牙林管站职工。32年前,他从温宿县佳木林场来到柯柯牙,成为绿化工程早期参与者之一。回忆起刚来柯柯牙时的场景,宋建江直言:“根本没想过能把树种活。”
宋建江指着墙上一张彩色照片,上面是一片沟壑纵横的高地。“全都是这样的土地,怎么种树?”在宋建江看来,工程难度最大之处在于平整土地,要把沟壑填平才能栽树。但柯柯牙常年干旱,土质又硬又厚,铁锹下去一个白点,推土机过去一行白印,根本不起作用。“最后只能先用炸药将土层炸松,才能一点点推进。”
面对柯柯牙缺水和土壤盐碱含量高的情况,施工者克服重重困难,利用开渠引水、排水压碱等办法湿润土层,改善土质,种下的树才得以成活。
“我来柯柯牙的第一年,树木成活率就超过87%,这是原来根本不敢想的事。”宋建江感叹道。
据统计,柯柯牙绿化工程从1986年开始实施到2015年结束,参与义务植树人员达340万人次,造林共计115.3万亩,累计栽植树木1337万株。昔日的沙尘暴策源地已成为今天南疆戈壁滩上的一片“绿海”。
如今,宋建江把柯柯牙当作“第二故乡”,决心继续在这里坚守,养护自己和工友们种下的防护林。“刚来的时候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这里到处是沙尘,想让空气更干净一些。现在看到我们的生活环境像花园一样美,才发现当年的付出有多么值得。”
为让已有的绿化成果得以延续,当地政府在柯柯牙采取“以林养林”办法,在防护林中套种苹果、核桃、红枣等经济林,将土地承包给个人管护、经营,在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维护成本的同时,也让人们享受到生态建设带来的红利。
王小平就是“以林养林”的受益者。7年前,他曾作为游客来到柯柯牙,在温宿县十万亩生态园承包下300亩土地,起初只是想将来退休后种些果树养老,当看到附近种植经济作物的村民收成越来越好,王小平有了新想法。
“可能是因为我当过兵吧,总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看到别人产业做得这么好,我想自己也一定可以。”王小平说。
此后几年,王小平逐渐扩大土地承包面积,种植“冰糖心”“短枝富士”等优质苹果,后又引进美国苹果品种“蜜脆”。2016年,他成立了阿克苏冰雪蜜脆园果业有限公司,通过和当地农民合作运营企业。
公司出生产资料,农民出人力,每户负责100亩果园的种植、维护。树苗种下前三年果实还未结成,公司会给每户每年约4万元生活补贴,等将来果树亩产达到1吨、有了稳定收益,所得利润公司和农户四六分成。
“农户收入有了保障,工作时就能踏实、舒心。”王小平说。
目前,王小平公司的种植基地分为三期,总面积达7800亩,绝大部分种植苹果,兼营桃、杏、李等其他经济作物。公司现已同58户农民开展合作。
“再过6至7年,树木到了盛果期,预计总产量将达到3万吨,产值约3亿元。”王小平说。
2018年,阿克苏地区林果种植面积450万亩,果品产量236.26万吨,总产值144.86亿元,人均林果收入4992元,林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三分之一以上。
对于事业发展前景,王小平充满信心。“阿克苏地区是公认的苹果优产区,我希望带动更多人从事这项事业,将生态园打造成精品,让阿克苏产苹果的芳香飘得更远。”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