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在北京体验中医
商代的药碾、古老的中医牌匾、右手捧灵芝的明代神农雕像、出诊用的木药箱等传统用具……置身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重回到几百年前的明清时代老药铺(见图,代表们观看明清时代的针灸用具。本报记者暨佩娟摄)。一块褐色的丝绸手帕,吸引了嘉宾们的注意。这是辽代医生用来包针筒的手帕,手帕上的图案是一个人手执缰绳,牵着7匹骆驼在沙漠中跋涉。当年,古丝绸之路上繁荣的贸易往来,也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国家医药文化的交流。
带有甲骨文的龙骨、用于针灸的金针银针、用鸟羽翎制作的盛放急症药物的药筒,这些珍品展示着中医药与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嘉宾在展品前久久停留,用手机仔细拍摄。
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前身是“御生堂老药铺”,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是集中医、中药和历代医具医案于一体的商号、药铺。
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馆长白建疆介绍,近年来,到博物馆参观的外国朋友越来越多。参观者都对中医药文化很感兴趣,这对传统医学焕发新的活力、守护人类健康、推广中国中医药文化都大有裨益。
“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理事长单位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表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近年来,中医药研究开发不断彰显出现代化、国际化的趋势,充分展示了丝路精神所强调的文明交流应互学互鉴的历史智慧。
在中医体验区,博物馆展示了常用的中医药诊疗工具,精心准备了把脉、按摩等体验活动,现场指导媒体代表们如何捣烂和包装中草药。
埃及《金字塔报》执行总编辑曼苏尔·阿布勒阿兹姆在前往博物馆途中身体不适,感到眩晕。医生为他把脉、按摩之后,阿布勒阿兹姆感到舒服多了,紧张情绪得以舒缓。“中国传统医药历史悠久、富有魅力,今晚我亲身体验,果然不一般。”
老挝外文出版社社长通罗·端沙万每次吃海鲜时,手指和膝盖就会疼痛。阴雨天气时,症状还会加重。中医大夫陈美君为他开出中草药处方,并写下煮制中草药的详细步骤,表示:“这些药可以促进排出体内的湿气和寒气。再配合经常性的拉伸手指,能有效缓解症状。”
《俄罗斯报》记者伊丽奥诺拉·戈嫩告诉记者,她正准备写一篇有关中医的报道,中医现代化是一个不错的视角,相信俄罗斯民众会有浓厚兴趣。
老挝外文出版社记者卡泰·玛卡侬体验了所有项目。他说:“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中医注重整体辨证思维,在疾病预防、康复保健等领域都可以给人启示。这次中医体验,其实也是一次文明交流活动。”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间卫生合作的重要领域。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表示,希望媒体朋友在“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机制下,利用全媒体融合平台,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卫生政策创新和交流。(暨佩娟 张朋辉 孙 振)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25日 08 版)
(原标题:体验中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