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进沙退 绿洲孕育新希望
新疆日报讯(记者江日辉 白之羽 刘毅 周鹏 杨伟摄影报道)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在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亚尔买里村,村民们正通过植树造林守护着家园。
这是一个被翠绿的林带环绕着的小村,村外一排排紧紧相依的红柳,将塔克拉玛干沙漠挡在了村外。
春日里的亚尔买里村暖意融融,树绿花开。但千万不要被眼前的美景所迷惑,曾经的无数个日子里,遮天蔽日的狂沙肆虐村庄,企图吞噬这片绿洲。
在无情的风沙中,亚尔买里村村民守望相助,打响了一场绿进沙退的环境保卫战。
昔日:沙漠侵蚀村庄
从地图上看,奥依托格拉克乡是一个地理位置特殊的地带,与于田县其他乡镇背靠山区或彼此相邻不同,它一头扎进狂沙肆虐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犹如一座孤岛,四面环沙。如果没有克里雅河支流的滋养,这里恐怕早已被沙漠吞噬。
亚尔买里村就是奥依托格拉克乡抵御风沙的前沿。从村子里驾车穿过几条林带和一片红柳林,便可置身塔克拉玛干沙漠,呼呼的风夹杂着沙子狂野地吹过,仿佛瞬间来到另一个世界。
73岁的于素甫·阿不都热合曼是亚尔买里村的老党员,回忆起黄沙遮天蔽日的岁月,老人记忆犹新。
“一周要用3天时间往返沙漠捡柴火。”于素甫说,上世纪80年代初,因为风沙太大,村里植被很难存活,烧炉子的柴火都要去沙漠里捡,往返一趟需要3天,要是在沙漠里遇见沙尘暴,来回的时间更长。
连柴火都不能在村里解决,可想而知当时的亚尔买里村生产情况是怎样一番景象。“一场沙尘暴可以把刚种植的小树苗吹干。”于素甫说,尤其在风沙肆虐的春季,刚刚破土的嫩芽往往抵挡不住沙尘的侵袭。
生产情况不好,生活环境一样不容乐观。“沙尘来的时候两三天都出不了门。”于素甫说。
更严峻的问题是,这种恶劣的生产生活状态并未停止,沙漠不停从四面八方裹挟着沙砾侵袭亚尔买里村,企图将它吞噬。
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亚尔买里村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如今:“沙漠卫士”守护家园
时光在流逝,沙漠在逼近,亚尔买里村村民始终没有放弃与沙漠的斗争,纵使恶劣的自然条件让他们举步维艰。
“先解决水源问题。”于素甫说,上世纪80年代末,乡里决定修建渠道将克里雅河支流的水源引入,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
恨透了风沙的村民们积极扛起坎土曼,于素甫也参与其中。那时候人们的意志非常坚定,要战天斗地,把沙漠挡在家园外。
然而还是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河渠修好后因为没有防渗功能,一半的水渗漏地下,能够供给林带的水源很有限。
于素甫回忆,为了确保春季用水高峰时的植树用水,一些村民冬季去河道内凿取冰块,运到即将栽树的树坑位置,春季待冰块融化,土壤湿润,便将树苗栽种下去。村民们像守护孩子一样守护树林,每天都有人提着水桶一瓢一瓢滋养渐渐长大的小树。
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一条条林带在村庄周围拔地而起,犹如一个个“沙漠卫士”守护着人们的家园,逐步遏制了沙漠前进的势头。
有了防风林的守护,村民的生产生活有了质的提升。“去年我家收入达到6万元,我们种植了西瓜、核桃,还养了羊,生活越来越好。”亚尔买里村村民买吐送·买买提说。
过去,风沙来了门都不能出的亚尔买里村耕地面积不多,如今,全村仅核桃种植面积就超过2000亩,杏子、苜蓿等特色产业也蓬勃发展。植树造林不仅改善了亚尔买里村的人居环境,更为这里的人们撑起了一把赖以生存的“绿伞”。
来日:红柳大芸促农增收
得益于代代相传的防风治沙工作,亚尔买里村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素甫对村里的变化了然于心。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防风治沙在带来生态效益的同时,还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曾经肆虐村庄的荒芜沙漠如今可以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了。”于素甫说,这几年,新的种植技术传到亚尔买里村,科技人员在红柳的根部接种大芸,大芸在药材市场很受欢迎。过去种树是为了挡住风沙,现在发展红柳大芸种植,不仅防风固沙,还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在亚尔买里村,种植大芸亩均产值超过2000元,村民还可以参与大芸采摘进一步增加收入。有了经济效益,村民们种植红柳大芸的积极性更高了。在离亚尔买里村不远的奥依托格拉克乡红柳大芸基地,3万多亩红柳茁壮成长,带动当地500余户农民脱贫致富。今天这片3万多亩促农增收的红柳大芸基地,正是几十年前试图吞噬亚尔买里村的沙海。如今,誓与沙漠抗争到底的亚尔买里村村民,经过不懈努力保护了自己的绿洲家园。
今天,亚尔买里村所在的奥依托格拉克乡的西部区域沙漠治理工作已基本完成。不远的将来,这片区域将种满红柳、大芸、玫瑰、葡萄等作物,在改善自然环境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