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西藏教育事业的历史转变: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2019-04-06 15:33:00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行走在光明大道上——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

  光明日报记者 王远方 尕玛多吉

  在拉萨市区的东侧,波光粼粼的拉萨河环抱着一座充满生机的新城。这就是2012年开工建设的拉萨教育城,它也是目前西藏最大的一处现代教育集中区和教育基地。

  西藏要发展,教育是基础。60年沧桑剧变,拉萨教育城的背后是西藏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拉萨市持续加大投入力度,“15年免费教育”圆各族群众子女无忧无虑的上学梦;推行适度集中办学,破解农牧区学校点多线长面广、资源分散、质量低下的布局难题;布局建设教育新城,破解老城区功能集中、人口压力大、学位紧张等实际困难;充分借助北京、江苏两省市和内地教育资源优势,率先试行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使更多学生实现不出拉萨就能享受内地优质教育的梦想。

   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

  走进拉萨教育城,来到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的历史课堂上,王启明老师正在带领学生们进行高考前的复习。作为援藏教师,来自江苏省涟水县郑梁梅中学的王启明到拉萨已经有4年时间了。高寒缺氧、天气干燥,当初刚来拉萨的王启明对这里的生活多少有些不适应,但是两地教学上的差异是让王启明印象最深刻的。“当时第一学期,明显感觉到这里学生的基础薄弱,和内地的上课节奏不一样。”王启明回忆道。

  观念的转变在自身。在援藏教学的过程中,王启明针对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式。为更好地提升孩子们的学习效率,王启明自己琢磨出一套教学办法:课堂上留时间给学生,用于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做到当堂学到的内容当堂过关。同时建立激励机制,让学生们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江苏来的老师讲课知识点丰富、氛围也很活跃。”高三学生其美卓玛说道。对于藏区的孩子们来说,援藏老师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学习方法的创新。

  “‘学案导学’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机械记忆。”作为江苏的援藏老师,王启明也把当地实行多年的教学模式带到了拉萨。“学案导学”是江苏近些年来经过教育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于是拉萨江苏实验中学从建校之初就开始推行“学案导学”模式的本校化、本土化的实验。几年来,“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让这里的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也让内地的教学经验在这里落地开花。

  在拉萨江苏实验中学,像王启明这样的援藏老师在学校的师资力量中占了不小比例。“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同时还要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传递给本地的老师。”王启明说道。在援藏的过程中,教育组团式援藏的“输血式”援藏方式改变为“造血式”援藏,要带出当地的教师队伍成为这一援藏工程的重要目的。

  职业教育促就业

  在拉萨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室里,旦增曲扎正在给自己的唐卡作品上色。经过历时三个月的描画,旦增曲扎精心设计的毕业作品即将完工。“当画家是我从小就有的梦想。”抱着对未来的期待,旦增曲扎选择进入职业技术学校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特色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学校里,除了唐卡绘画外,藏药制作、民居彩绘、民族声乐舞蹈、民族服饰设计、藏式家具制作等特色专业的开设,将现代教学理念、手段、方法融入传统文化教学中,不再囿于传统意义上的“口传心授”,形成了“传统与现代融合、传承与创新并举”的发展局面,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的融合。

  在学校的藏药实训车间里,车间主任德吉曲宗正在手把手教学生们研磨藏药材。“别小看了学生们学的这些手工活,传统的手工技艺比机器生产的藏药品质好很多。”德吉曲宗说道。在车间里,学生两人一组,敲打研磨药材的声音整齐划一。虽然这样的工作多少有些枯燥乏味,但是旦增晋美却坚持了下来。“藏药是民族的文化记忆,我将来要让藏药为更多人的健康服务。”旦增晋美说出了自己的理想。对于旦增晋美来说,学好藏药制作,关键就是靠手上的这份感觉和身上的这份责任。

  在学校的物流实训车间里,叉车、穿梭货架、港口货架、分拣中心、现代超市……这里俨然就是一个链条完整、功能全面的企业车间。“企业现在用什么样的管理技术,我们就学习什么样的课程。”拉萨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物流专业负责人扎西顿珠说道。

  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为产业。专业的设置迎合市场需求,订单化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真本事,更解决了就业的问题。据扎西顿珠介绍,物流专业的学生会在毕业前到内地企业进行实习。“我们很多学生实习的时候就被用人单位提前签下来了。”说到自己学生的就业情况,扎西顿珠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除此之外,外聘专业技术人员也拉近了学校和市场的距离。在学校的藏式家具实训车间里,专门做家具制造的朱师傅成了学生们的带路人。画线、刨料、锯木、雕刻,学生们做的每一项工作,朱师傅都以自己多年的经验进行指导。“没出学校,我们就知道市场需要什么特色的家具。”在学生巴桑次仁看来,朱师傅不仅会传授制作家具的技术,更能传递出市场的动态。

  学习是基础,就业是关键。2018年,“引企入校”的模式在该校率先实行。在西式糕点实训车间里,企业依托学校的场地、优惠政策和专业教师力量,建设了西饼教学基地,走出了一条校里有厂、厂里有校、项目拉动的培养模式。

  政策保障暖人心

  在拉萨江苏实验学校里,14岁的扎西拉姆是一个孤儿。特殊的家庭背景并没有让扎西放弃学习,“上学不用交钱,学校还有贫困基金。”与同龄人相比,扎西拉姆虽然无法享受父母的呵护,但是来自国家政策的保障激励着她自立、自强。“我将来要考上大学,做一名英语主持人。”对英语特别喜欢的扎西拉姆定下了努力的方向。

  从1985年开始,国家拨出专款对西藏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同时对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实行了同等标准的助学金制度和财政补助政策,为实现学生有学上、上得起学、留得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包”政策在西藏实施30多年来,覆盖的人群逐步扩大,从1985年的公办重点中小学,扩大到目前的学前教育到高中(含中职)教育阶段学校在校生。同时,“三包”政策的保障对象也不断增多,从1985年的中小学农牧民走读生,扩大到目前所有农牧民子女及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在校生,并且从2012年起,将全区公路养护段困难家庭子女及公路养护道班(工区)职工子女纳入了政策覆盖范围。

  国家的资金投入,为拉萨市的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也使西藏各族人民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这些用来上色的矿物颜料都是政府统一采购的,学生们不需要任何花费。”在拉萨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唐卡教室里,文化艺术教学部主任欧珠说道。而在拉萨市江苏实验中学里的地理教室里,老师操纵着数字星球仪,通过穹幕向学生们演示“宇宙大爆炸”等地理知识。在化学实验室里,电子白板让学生看得更直观,也让老师可以边播放视频边提示实验重点。“这些设备让我学习知识的效率提高了很多。”其美卓玛最喜欢上的就是地理课。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孩子们接受全方位的教育铺就了坚实的基础。

  在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的食堂里,管理人员林然正在仔细检查原材料的检验检疫报告和供货商的资质。“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孩子们在这里吃饭是免费的。”林然介绍道。为了让孩子们吃饱吃好,学校还在食堂一侧专门设置陪餐席。孩子们吃的怎么样?还想吃什么?陪餐的老师第一时间就能获知。从课堂到食堂,处处都能体现出对孩子们的关怀。

  在旧西藏,接受教育的绝大多数是贵族子弟。民主改革60年来,西藏教育事业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转变。在拉萨,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等专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互联网教育等在内的现代教育体系已经建立,各族人民都能享受到教育的权利。

  再过几个月,王启明的第二期援藏服务就要结束了。“我希望继续留在这里,带着孩子们一起实现梦想。”王启明的话语中充满着期待。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06日 02版)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