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新时代学术评价要有“三新意识”

2019-04-02 11:44: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号

  一个国家的学术评价标准对整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起到直接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也亟须在学术评价体系和标准上正本清源,破除积弊,守正创新,真正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之路。

  新要求

  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新要求。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在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越来越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学术评价体系是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衡量和评价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尺度。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指挥棒”,它充当着“听诊器”和“过滤网”的作用,能够汇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知识、信息和思想的能量,增进学术成果转化的社会效能和国际影响力。

  规范的学术评价体系是建设“三大体系”的新要求。“三大体系”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发展所指明的重要方向,也是新时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学术评价标准是“三大体系”建设的“牛鼻子”,对整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内涵引领、价值取向、国际形象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三大体系”建设必然要求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规范的、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

  新担当

  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规范、引导和激励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实现学科建设、学术建设、话语建设和学术评价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力。

  新时代的学术评价引导中国学术发展新方向。确定科学的学术评价标准属于“顶层设计”的范畴,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首要的工作,起到“定标准、立规矩、树导向”的作用。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会引导教学和科研工作者学术观点的创新、科研方法的改进。新时代的学术评价要引导中国学术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凝聚学术评价机构、评价主体等多方共识,融合多方智慧,为营造科学合理、风清气正的学术评价环境而努力。

  新时代的学术评价肩负着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重任。学术研究的质量是学术话语权的逻辑起点,也是形成学术话语权的核心要素。对学术话语权的感知,有赖于学术评价标准或评价体系对学术话语的鉴别和认可。学术评价标准当然要以提高学术质量为价值目标,对形成学术话语权的过程起到监督、保障和反馈的作用。新时代,我们应该对学术评价制度进行深刻的反省,及时走出学术“功利化”“名利场”的泥淖。学术评价应该以促进学术质量为目标,充分激励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驱动我国的学术研究在国际学术场域取得领先地位。

  新作为

  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为我们开展学术评价研究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广大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有时代的使命担当,既要在学术评价理论的探索上深耕细作,也要在学术评价的应用实践上大胆创新。

  在理论上,对学术评价进行跨学科、多主体的协同研究,为学术评价提供学理支撑。必须认识到,随着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学术成果的数字化、集成检索传播平台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学术载体和技术背景的变化必然会强烈地冲击传统的学术评价准则,学术评价的市场面向愈加复杂,而学术评价的研究也越来越呈现出跨学科的本质属性,其复杂性远远超出单个学科的力量和视野,最终导致学术评价的方法论一直是横亘在评价机构、评价主体面前,短期内难以破解的重大难题。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界对学术评价的研究需要有跨学科、多主体、多角度的思维,构建学术评价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实践提供系统的学理支撑,以应对复杂的形势变化,力求从本质上获得一些进展和突破。

  在实践上,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评价体系,实现学术评价的系统性、多元化、多维度。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党的领导下持续繁荣发展,在“学术研究”“理论阐释”“决策咨询”等诸多方面承担起了历史的重任,这必然要求我们对学术成果的评价呈现出系统性、多元化和多维度。学术评价的多元化是指,不论是传统的学术研究成果,还是具有引领性的理论阐释成果,以及具有前瞻性的决策咨询成果,在学术评价上要告别传统的思维定式心理,摆脱只注重学术期刊论文的束缚,适时将研究报告、数据调查、媒体报道、报纸理论文章等纳入成果评价的范畴;学术评价的多维度是指,要重视学术成果内涵、质性影响力、吸纳同行专家以及学术共同体的评价和认可度等深层次、多面性的界定。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

  姓名:董晓波 胡波 工作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