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冲破“堵点”找“融点”
新华社合肥3月28日电 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冲破“堵点”找“融点”
新华社记者徐海涛、姚玉洁、朱涵
与上交所联合设立“上证G60指数”,为长三角一体化和科创板两大国家战略找到“融合点”;打破行政区划对经济要素的“阻隔”,实现企业证照跨省“一网通办”;改变产业雷同、低质竞争的“内斗”,建立跨省分工协同创新的“产业联盟”……
上海松江,浙江嘉兴、湖州、杭州、金华,江苏苏州,安徽宣城、芜湖、合肥,三省一市九城市组建全国首个跨省实体化运作的一体化发展集群,探索制度、技术、基金、交通、平台“五个对接”,谋求规则、产业、资金、设施、要素“五个互通”。
全国首创“跨省一网通办”
日前,上海观安信息技术公司公共事业部总经理张卫纲来到上海市松江区行政服务中心,用了不到一分钟时间,自助打印出一张由安徽省合肥市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
“太方便了,再不用像过去那样两城奔波。”张卫纲说,因为业务需要在合肥成立新公司,按之前的政策必须去当地办理,一般要耗费一两个月时间。现在有了G60科创走廊九城市间的“一网通办”政策,异地证照办理非常便捷,全程只用了3天。
与此同时,在400多公里之外的合肥高新区,合肥与星途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池天水也领到了浙江杭州颁发的营业执照。“以前想到外地注册一个公司,交材料、核准名称、领证件,一切顺利也得跑三趟,现在真是节省了很多成本。”他说。
去年6月,地处G60高速公路和沪苏湖合高铁通道两大交通动脉沿线的长三角九城市,签署了共建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为了让经济要素在走廊内“流畅”起来,改革的第一枪就是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跨省营业执照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理为切入点,实现九城市首批30个事项“一网通办”。
跨省域“一窗收件、一网通办、一次办成”,这个全国首创是如何做到的?据了解,在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的背后,是九地政府打通无形的“断头路”,对接制度体系的结果。
“各个城市办证的要求和流程不同,我们九个城市相关部门多次对接协调、相互学习、打通标准,协作材料的受理、传送、审核。”合肥高新区市场监管局注册局局长吴文说。
产业联盟“抱团发展”取代无序竞争
看到哪个新兴产业有市场,就一哄而上、无序重复、恶性竞争、过度开发……长期以来,产业结构的同质化成为制约我国城市群协作发展的一大顽疾。
为真正实现产业一体化布局,G60联席办在对九城市产业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G60产业联盟”的破题思路。
目前,已在金华成立新材料产业联盟,在芜湖成立机器人产业联盟。以机器人产业联盟为例,已吸引九城市相关企业138家,涉及产业链上中下游。
“我们的思路是发挥各城市的产业优势,比如芜湖的关节式机器人、杭州的移动式机器人、苏州的机器人关键部件等,统筹产业链的融合与配套,减少重复布局和无序竞争。”G60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于晓东介绍,以牵头企业埃夫特公司为例,目前其关键零部件近一半由联盟内企业提供,联盟还促成其与十余家下游集成企业的合作。
“所谓联盟,就是让产业逐渐实现统一的行业标准,实现资源的自由配置和流动。使这一类产业在区域内的活跃度提高,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形势下抱团取暖,找到更多商机。”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商务组组长吴雅静说。
“G60助推长三角错位竞争,协同发展。”上海市松江区副区长高奕奕说,“近年松江有一些利税大户转移到长三角其他省市,我们对此是乐见其成,还送上马扶一程。”
“深度破壁”释放更多“G60红利”
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表示,G60科创走廊顺应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大势,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资源高效配置。
在“G60红利”推动下,区域经济增长良好。上海市松江区去年生产总值实现2011年以来最高增幅,产业结构也得到优化。嘉兴市市长毛宏芳表示,嘉兴去年的财政收入、引进外资等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这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密不可分。
依托“思想破壁”,实现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机制破壁”“要素破壁”。据了解,今年G60将有一系列促进更高质量一体化的新举措出台:
——推进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先行先试,建设“一网通办”2.0版,尝试跨省身份互认、电子证照共享应用等。实现审批事项在九城市范围内无差别办理,进一步促进市场统一。
——进一步消除市场准入壁垒,探索建立存量工业用地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机制,为早日实现土地跨省交易提供意见,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和复合利用水平。
——加快推进商合杭高铁等项目建设,研究扩容改造合肥—芜湖—宣城—湖州—苏州—松江高速公路,推动G60高速公路改建提升。(参与采访记者:陈刚、董雪、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