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风景线 筑绿不动摇——3月草原听“三感”
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27日电 题:守护风景线 筑绿不动摇——3月草原听“三感”
新华社记者于长洪、任会斌、于嘉
“生态确实是内蒙古最大、最丰富的资源”“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就是要贡献更多的绿水青山,保卫北京,保卫‘三北’,保卫全中国”“贯彻两会精神要抓紧对标对表,切实解决‘一湖两海’等突出环境问题”……
3月的内蒙古大地乍暖还寒,走访一些旗县,干部群众说起生态建设时表达出的自豪感、责任感、紧迫感却似阵阵热流,传递出浓浓的春意。
“看着这些树,有时候自己就笑了”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4年前森林里彻底没了斧锯声。‘砍树’变‘看树’,换来了生态持续恢复。与20年前相比,林区的林地净增约139万公顷,几乎与库布其沙漠的面积相当。”说起“增绿”,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党委书记陈佰山声音中透着十二分的自豪。
大兴安岭之“变”,只是内蒙古生态修复成效的一个缩影。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在中央支持下大规模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生态已实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
全国劳模殷玉珍家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过去,抬头低头全是沙。春天,‘黄风’刮得天昏地暗,一夜就把门堵了。”
从栽下第一苗树起,33年来,殷玉珍和丈夫白万祥吃住在沙窝子里,硬是将6万多亩荒沙变成了绿洲。
“到底是我把沙治住了吧!”殷玉珍举目四望,像是将军在检阅士兵。“平常在林子里走走,可畅快了。看着这些树,有时候自己就笑了。”
像殷玉珍一样,越来越多的人治沙植树,享受着增绿添秀的自豪感。
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1%,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荒漠化、沙化土地连续17年“双减少”。
“把更干净的水输送到下游,把更清新的空气输送到北京乃至全国”
“眼下青黄不接,得防止有人偷牧毁林。”乌云斯庆捡来几根木棍,用铁丝加固着围栏。在她身后不远处,“构筑北疆绿色万里长城”的墙体标语十分醒目。
乌审旗昌煌嘎查地处毛乌素沙地腹地,早年,老支书宝音耐木库带领牧民治沙。19年来,乌云斯庆女承父愿,联合12户牧民治沙3万多亩,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乌云斯庆说,现在生态好了,日子也富了,“我们都是绿色的受益者,有责任当好守护人。”
对生态环境肩负责任,已成为内蒙古干部群众的自觉共识。他们不仅算自己家庭、算县乡的小账,更算国家的大账:内蒙古的生态状况,不仅事关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还关乎全国的生态安全、绿色发展大局。
路栓厚是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北堡乡的退休干部,30多年来,他带领乡亲们绿化荒山6万亩,如今虽已87岁高龄,却还是隔三差五地往山上跑。“中央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要能走动,我就要尽到责任,给国家、给子孙看好‘绿色银行’。森林多,就能把更干净的水输送到下游,把更清新的空气输送到北京乃至全国。”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那顺孟和谈道:“建设构筑起生态安全屏障和万里绿色长城,就是要坚决防止内蒙古几大沙漠、几大沙地南移东扩;就是要大幅减少沙尘暴对北京乃至全国的环境影响;就是要大幅减少黄河、嫩江、松花江、辽河等几大水系的水土流失。”
“生态保护刻不容缓,这么受重视和支持,更得撸起袖子加油干”
凌晨5点,殷玉珍就下了炕,勘察林地、买油料、找人手……最近夫妻俩忙得团团转。“这边春天来得晚,去得快。从4月初开始,得在半个月内把苗栽上,必须提前准备。”殷玉珍走在林地里,脚下就像生了风。
“必须加快更新树种,把生态和经济效益兼顾起来。”殷玉珍今年计划再种3000亩樟子松、油松和沙棘、文冠果。
“巩固和扩大生态保护成果,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我现在恨不得一天多出几个小时,要干的事太多了!”殷玉珍放下铁锹,露出了淳朴的笑容。
抓紧再抓紧,行动贵十分。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上,“马上就办”更成为干部们的“常态”。
这几天,锡林浩特市草原生态综合执法大队队长曼丽每天在草原上奔走,监督休牧的情况。
内蒙古是全国最大的牧区,通过实施退牧还草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草原植被平均盖度已连续3年稳定在44%,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
“内蒙古生态整体脆弱,整体保护刻不容缓,这么受重视和支持,更得撸起袖子加油干。”曼丽说。
到处都是“加速度”:在武川县,生态移民纳入脱贫攻坚;在清水河县,厚墙体日光温室连绵成片,林果基地建设红红火火;在达拉特旗,有效治沙20万亩的生态光伏产业正让“只要功夫深,黄沙变成金”变为现实……
“就是要坚定地吃生态饭。”清水河县委书记云霖琼说,“得赶紧与中央的精神和要求对标对表,实干苦干,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