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代表委员热议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粤港澳大湾区:有信心 有突破 有创新

2019-03-13 16:06:00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牵动人心。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促进规则衔接,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便利化。粤港澳大湾区如何真正融为一体,实现协同发展?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规则衔接有信心

  规则衔接如何着手?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德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佘德聪表示,粤港澳三地要充分认识到大湾区开发是国家战略,要通过交流、协商解决湾区建设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可建立中央牵头,各地、各相关部门参与的协商机制,会同专家学者跟进各种问题的解决。

  规则“软联通”如何着手?“目前,我们已经制定出台了纲要实施意见、3年行动计划以及2019年度工作要点,编制了穗港、穗澳重点合作项目库、创新政策库,形成推动大湾区建设的工作体系。”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市长温国辉说,“广州要着力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对标港澳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法治保障、政务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探索推进穗港澳三地‘单一窗口’系统对接与合作。”据介绍,目前广州已认可港澳16个工种的执业资格,在注册建筑师、房地产估价师等6项建筑领域执业资格上,广州与香港实现了互认。

  在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丘海看来,粤港澳三地还要加强立法、司法、执法等方面的协同。“积极探索大湾区法律体系构建。推动有关法律规则相互衔接。构建接轨港澳地区的法律体系,打造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健全商事纠纷解决途径。”他建议,未来要加强仲裁司法领域的探索。

【代表委员热议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粤港澳大湾区:有信心 有突破 有创新

  3月10日,全国政协妇联界别在驻地举行小组会议。会前,全国政协委员臧红、翟美卿、陈左宁(从左至右)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展开讨论。翟美卿委员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给相关城市和企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高兴贵摄

  要素流动有突破

  在代表委员们看来,大湾区建设中,要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释放改革红利,促进各类要素在大湾区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升市场互联互通水平。

  “要把深圳建设成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最迫切的就是要破除创新要素便捷流动障碍。”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长陈如桂表示,目前面积4平方公里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在建设中,深圳将在科研人员出入境、科研物资通关、科研资金流动、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先行先试,努力把合作区打造成为创新要素流动最便捷、创新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人民币投融资创新业务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跨境人民币贷款、企业境外发债回流等跨境融资业务,便利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降低融资成本;沪深港通、债券通、基金互认等证券投资业务陆续开展。下一步,还将进一步提高区内企业和个人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便利化程度;稳步扩大香港与内地居民投资对方金融产品的渠道;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地金融机构与港澳金融机构合作,促进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除了传统的生产要素,伴随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数据也在成为隐形的生产要素。在全国政协委员、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看来,有质量的数据流动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在大湾区实现数据的充分流动,需要创新数据安全技术和数据治理方式,这两者都需要具体的场景进行试验、培养,因此亟需选取试点,先行先试。”

  往来便利有创新

  “今天陆东福代表也在这里,我们珠海和澳门这一段没有高铁,也太遗憾了。”在人大广东代表团的一次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珠海市市长姚奕生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经理陆东福呼吁。“要高铁”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对推进珠澳人员往来便利化的渴望。“争取把广珠澳高铁、广州地铁18号线珠澳延长段纳入湾区的相关规划,让轨道交通更加便利。”姚奕生代表说得相当坦白。

  在代表委员们看来,推动人员往来便利化,不但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在通关便利上下功夫。

  全国政协委员、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表示,去年港珠澳大桥、高铁香港段相继通车,港澳和内地之间通行更加便捷。然而,跨境交通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与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求还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还要简化跨境相关手续,让跨境便捷连贯和时间可预期,提高人员和货物流动效率。

  在创新通关模式、提高效率方面,大湾区已经行动起来。姚奕生代表表示,今年年底前,珠海横琴口岸离境大厅和新通道青茂口岸都将建成,莲花口岸将整体搬迁至横琴口岸,通过实施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新模式,通关将更加便利。

  全国人大代表,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原党组书记、主任李书玉则介绍说,在推动粤港澳三地海关检查互认方面,广东海关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比如通过人脸识别筛查“水客”走私,通过空中红外线和温度感应器来筛选发高烧等可能患传染病的人员。他们还先后在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实施“一地两检”模式,旅客从香港到内地,或者从内地到香港,一次就可以完成进出关,极大方便了普通旅客进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廉 丹 陈 静)

[责任编辑: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