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议事厅·代表委员热议“两高”报告)
提高司法公信力 增强群众获得感
本报记者 徐 隽 江 琳 朱佩娴
3月1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所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代表委员在审议讨论中表示,报告紧扣党中央决策部署,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紧系群众所想所盼,紧贴法院改革发展实践。
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报告指出,坚持依法严惩方针,审结黑恶势力犯罪案件5489件2.9万人,依法审理穆嘉案、曾宪波案等社会影响较大的涉黑涉恶案件。对此,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新村街道梨树园社区党支部书记余梅代表认为,去年,各级法院坚持扫黑除恶与反腐败斗争相结合,依法严惩欺压残害群众的“村霸”“市霸”,严惩黑恶势力“保护伞”,有力维护了社会安宁。
“去年,针对老百姓非常关心的‘菜篮子’‘米袋子’‘药瓶子’安全问题,人民法院加大对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打击力度。同时,依法严惩疫苗造假等违法犯罪行为,针对‘医闹’‘校闹’‘车闹’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人民法院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发布备忘录、出台意见,依法妥善审理相关案件,惩治暴力伤医、妨害安全驾驶、校园暴力和针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活动,这切实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保障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余梅说。
北京乾坤(乌鲁木齐)律师事务所律师法蒂玛代表对报告指出“坚决防止将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坚决防止将民事责任变为刑事责任”很有感触。她说,这句话非常鲜明地表明了最高人民法院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态度。去年,人民法院加大涉产权刑事申诉案件清理力度,坚决纠正涉产权冤错案件。依法改判张文中无罪,就是一起具有标杆意义的法治事件,体现了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成就,对于激发企业家精神,鼓励企业家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具有重大示范意义。
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史小红委员说,近年来,河南法院探索繁简分流,提升审判效率,加强破产审判队伍建设,提高法官业务能力,保障审判过程透明高效,扎实推动“僵尸企业”破产处置工作。她建议进一步深化政府和法院的联动机制,配齐配强审判力量,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推进。
根据报告,去年法院审结民间借贷案件223万多件,审结金融借款、保险、证券等案件83万多件,金融犯罪案件2万多件。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出台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45条意见,出台服务保障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21条意见。对此,安徽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周世虹委员认为,最高人民法院监督指导全国各级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打赢三大攻坚战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人民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和人民呼声,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周世虹说,为解决农民工讨薪难问题,推广河南、湖南等地法院经验,依法制裁恶意欠薪行为,帮助农民工追回劳动报酬95亿元。
为方便群众打官司,推行网上立案、自助立案等便民服务,一些省区市法院优化跨域立案服务,当事人在本地就可以起诉外地当事人。全国法院推广车载法庭、背包法庭的做法,把司法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诉调对接,尽可能就地化解矛盾。
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据了解,2016至2018年,全国法官人均办案数分别为104件、187件、201件,逐年大幅增长;三年来全国法院院庭长人均办案数分别是66件、87件、114件,也逐年大幅增长。对此,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红宇委员认为,入额的院庭长办案是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确保“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要求,应该在总结前期司法责任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推动完善审判监督管理机制,完善法律统一适用机制,完善法官惩戒制度等等,正确处理放权与监督、约束与激励、责任与保障等关系。
“上个月,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化人民法院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也就是‘五五改革纲要’,相信人民法院将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法治获得感。”刘红宇说。
“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应该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贯彻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充分保障律师依法履职,发挥庭审的决定性作用。深化司法公开,促进阳光司法。”江苏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会长魏青松委员说。
201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三年来,人民法院全力以赴攻坚“基本解决执行难”,共受理执行案件2043万件,执结1936万件,执行到位金额4.4万亿元,全国法院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法定期限内实际执结率达到90.4%,如期实现了“基本解决执行难”这一阶段性目标。对此,北京市信利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阎建国代表说,针对查人找物难题,最高人民法院建立了网络查控系统,与公安部、自然资源部等16家单位和39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实现对被执行人全国范围内的各类财产信息“一网打尽”,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展。阎建国建议,运用大数据推动解决执行难,进一步发挥执行联动机制作用,形成合力,共同破解执行难;进一步落实失信惩戒等执行威慑机制,建立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执行联通成员单位间信息互通共享。
法律监督见实效 群众权益有保障
本报记者 彭 波 王明峰 何 璐 郭舒然 祝大伟
3月1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所作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代表委员在审议讨论报告时表示,2018年,全国检察机关立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提出的更高要求,积极适应反贪转隶、检察职能调整,采取一系列主动跟进的思路举措,使转隶成为法律监督全面协调充分发展的转机,各项检察工作稳步向前。
让老百姓更有安全感
严惩严重暴力犯罪、坚决惩治电信诈骗犯罪、积极投入扫黑除恶斗争……2018年,全国检察机关积极回应社会对公平正义的期待,让老百姓有了踏踏实实的安全感。
“一些反映2018年检察工作的关键数据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比如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数连续多年下降,2018年起诉数同比下降5.9%,暴力伤医、在医院聚众滋事等犯罪起诉数同比下降了29%。这些犯罪下降的背后,检察机关做了大量工作。”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刘守民代表表示,尤其是几起引发社会强烈关注的正当防卫案件中,检察机关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建议,应当从立法层面进一步细化正当防卫的制度安排,让这一制度保护公民权利不受侵害。
吉林四季盛纺织有限公司工人徐艳茹代表长期关注“套路贷”问题:“‘套路贷’就是高利贷,而且常常使用暴力催收,要从源头遏制‘套路贷’的产生。”2018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涉“套路贷”“校园贷”犯罪嫌疑人2973人。徐艳茹代表建议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应及时进行顶层设计,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公益诉讼也是法治教育课
立案办理民事公益诉讼4393件、行政公益诉讼108767件,通过办案督促治理被污染损毁的耕地、草地、林地、草原211万亩,督促清理固体废物、生活垃圾2000万吨,督促查处、回收假冒伪劣食品40万公斤……过去一年,检察公益诉讼是检察工作一大亮点。
“报告晒出了去年检察公益诉讼成绩单,其中有一个数字给我留下非常深刻印象:‘追偿修复生态、治理环境费用30亿元’,这体现了检察机关的责任担当。”福建武夷烟叶有限公司营销中心副主任黄蕾代表说,“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确立后仅仅一年多就取得这样亮眼的成绩,成效显著。”
“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理念、把诉前实现维护公益目的作为最佳状态、将提起诉讼做成生动法治课,这些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始终遵循的原则是推动这项工作稳步健康发展最重要的经验总结。”黄蕾代表进一步说明,检察机关从更加有利于促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有利于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公益诉讼保护效果更加明显,从源头上推动解决了一批严重影响老百姓生产生活的“老大难”问题。
同时,行政机关对检察公益诉讼工作也更加重视、配合,行政机关诉前整改率达97.15%。一些提起诉讼的案件也成为法治教育课,起到了办理一案、警示一片、教育社会面的良好作用。
为民企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去年一年,最高检多次发文,要求各级检察机关准确把握法律政策界限,严格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注重改进办案方式方法。
“检察机关为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和优质法律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安徽淮北矿业集团煤电技师学院高级工程师杨杰代表说,“今年,希望最高检持续加大工作力度,服务和保障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辽宁省朝阳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邢吉华委员说,检察机关肩负着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使命,“保护民营经济合法权益,关键是要恪守平等保护原则,坚持诉讼地位平等、法律适用平等,坚决杜绝差异性、选择性司法,真正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邢吉华委员说,期待全国检察机关进一步改进司法方式,在司法办案时,使司法活动既遵从法律规范,又符合经济规律,最大程度减少、避免办案活动对企业正常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
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金雄代表建议,进一步优化司法服务,深入了解、依法保护、妥善解决民营企业在正常经营活动中所遇到的司法不公正和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帮助企业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堵塞漏洞、防控风险,增强法律监督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