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地评线】基层既要“减负”也要“提质”

2019-03-13 11:33:00
来源:红网
字号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通知》围绕为基层减负,聚焦“四个着力”,从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思想教育、整治文山会海、改变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现象、完善问责制度和激励关怀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务实管用的举措。

  这份重磅文件一经公布,广大基层干部“喜大普奔”。“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些年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的开展,加之,各种无谓的会议、文件、督查、考核,增加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使得“白加黑”“五加二”成为了很多基层干部工作的常态。“忙碌”“加班”“压力山大”的基层干部,他们渴求“减负”,希望轻装前行。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减负”迫在眉睫,但做好做实为民事业,“提质”也刻不容缓,因此必须答好基层“减负”和“提质”两道题,在“减负”和“提质”中让基层事业蹄疾步稳,行稳致远。

  “减负”是为了更好“提质”。给基层“减负”只是手段和方法,让基层工作“提质”才是出发点和落脚点。精文简会,杜绝文山会海,是为了让基层干部将更多时间和精力花在“抓落实”“跑现场”上面;规范督查考核,狠刹“痕迹主义”,是为了让基层干部免受干扰,一心一意谋发展,凝心聚力破难题;关心激励干部,减少“一票否决”“责任状”,是为了理清权责,避免基层干部白了头又寒了心……总而言之,给基层“减负”就要还基层干部以干事创业的时间、评优晋级的空间,让他们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为民服务的事业中。

  当然,“减负”并不等于“少干活儿”,而是把基层干部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从“痕迹主义”怪圈中解救出来,将本就不需要干的活儿从基层干部肩上理直气壮的卸下来,让他们以更加求真务实的态度抓重点工作,抓中心工作。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如果花费在形式主义的陪会、迎检、考核、撰写汇报材料等上,是一种“可耻的浪费”。“材料写不尽,表格填又生;凡是都留痕,干部两行泪。”不少基层干部总是抱怨“很辛苦”,其实,他们的辛苦更多时候不是来自工作本身,而是“辛辛苦苦的形式主义”。

  “减负”就要减少“辛辛苦苦的形式主义”。具体而言,即写文撰稿不要热衷于词语堆砌,不要熬夜加班“稿来稿去”;领导开会不讲空话套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言简意赅,涵养好会风;督查检查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基层干部只有打破了形式主义的桎梏,才能腾出拳脚集中火力做好本职工作,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那么,“减负”之后该如何让工作“提质”呢?首先,领导干部要带头形成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让工作件件落实,事事有回声;其次,要创新工作,借助新型互联网技术思考简政便民之策,打通信息壁垒,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拧干形式主义“水分”,让实干者得实惠,倒逼基层干部在工作“赛马”中,增强业务能力,练就过硬本领;最后,树立问题导向,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集中攻坚一批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民生“痛点”,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减负”是为了让基层干部更好的工作,“提质”是为了让工作更好的服务群众,因此,“减负”和“提质”要“两手抓”“两手硬”。“减负”不“提质”,群众会质疑基层干部为官不为;“提质”不“减负”,基层干部负重前行,身心疲惫,难以为继,非长久之计。唯有“减负与提质齐飞”,才能各归其位,各得其所,实现共赢。

  文/沈道远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