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履职故事】曾经4个人只有3个碗的中国贫困山村,创造了人间奇迹
三月,北京。
全国人大代表、赫章县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正友正在整理一组照片。
整理带来的照片,文正友乐个不停
光影中,有绿油油的松林和红彤彤的苹果。松林似海,一望无际,山间风声掠过耳畔,依稀传来“嘱托”两个字。
故事,得从三十多年前说起。
1985年,贵州西北角,海雀“饿得”瘦骨嶙峋。
海雀村复原区的“三个碗”雕塑,讲述着海雀人“四个人三个碗”的艰难过去
那一年,新华社记者刘子富执笔《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一文,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批示。
很快,救济粮来了。
海雀村村史馆内,文正友向记者讲述曾经的故事
但要对抗贫瘠,海雀人都明白,自己更得努力。
上世纪80年代,海雀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3元。转折出现在1987年的冬天,老支书文朝荣带着海雀村男女老少走上荒山,种下第一片绿。
放眼望去,海雀是一望无际的绿
种树,守树。转眼间数十载。
荒山变青山,这只“海雀”逐渐羽翼丰盈,振翅飞翔。
海雀人终于吃上了饱饭,文老支书却永远闭上了眼睛。临终前,他紧握儿子文正友的手,嘱托不停:“一定要护住这片林。”
俯瞰海雀全景,文正友满脸笑意
回想过往,站在春风里的文正友感慨万千,目光写满“坚定”。
“每天早上6点,我们就带上‘小本本’开始巡林,一直到下午6点才回家。”王光德是海雀村护林队队长。顺着文正友的目光,他也望向那片无边的绿。
护林队队长王光德正在巡林
万亩林是王光德的“办公室”,一天有一半时间,他要在“林海”度过。聊起辛苦的工作,王光德笑得很甜:“以前,不要说吃饱饭,吃洋芋坨坨都难。因为这片林,现在的日子可好了。”
想守住好日子,得护好松林。
“一点都马虎不得!”春风初盛,天干物燥。文正友每天召集村里干部们开会,每人认领一个山头,一守就是一整天。
万亩松林间
除了特殊天气,王光德和其他几位护林员都会按时巡林,有什么情况立即记载在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上,并随时汇报给文正友听。
待护林员们从林间归来,文正友就会召集大家,讨论工作、处理难题。
“大王叫我来巡山嘞!”仰头唱着小曲儿,文正友笑得很灿烂。只要万亩林安好,海雀便“天天都是晴天”。
文正友查看苹果林除草情况
另一张照片里,溏心苹果流着汁儿,香甜里,能“品尝”出新的故事。
2018年,这只“海雀”更加健壮。乡亲们能“吃饱了”“吃好了”,但若想过上更好的生活,还得继续思考,才能突围。
“突突突突突……”拖拉机的声音,捎来喜讯。
车上载满苹果树苗,根枝整齐。工人们接连不断往下搬运。
乡亲们正在给苹果林除草
植树,护树。他们忙个不停。
挖坑、种树、埋坑……树苗栽好后,还得一棵棵绑到水泥柱上,再用三根铁丝架起,好似戴着“背背佳”。流云下,树苗们码得整整齐齐,甚是可爱。
“这活重在细心,铁丝松了要重新挂上,不然树苗容易倒。杂草一根都不能留,我们不能让小树白白流失了营养!”走在苹果林间,文正友不断嘱咐。
苹果园介绍图
听着这些“唠叨”,正在除杂草的顾黄巧乐个不停。
46岁的顾黄巧是邻村人,家中6口人。过去,为了生计,她和丈夫去往浙江温州打工,每个月能有几千块收入,与家人团聚时间却甚少。“现在每天在海雀上班也能拿到120块钱,关键是离家近,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
苹果树梢已长了花苞
去年,海雀再次尝试栽种苹果。“好多年前种过,但是不好吃,这次我们从山东请来了专家,长出来的果实个个是溏心,甜得不行!”讲起苹果林,文正友很得意。
试种成功,大批订单“飞”往海雀村,只待下一次苹果挂满枝头。
大棚里的木耳已“冒了头”
苹果林旁,白色大棚支起幸福的希望。木耳已经“冒了头”,不日便可收获。通过土地流转分红、做农活务工、上山护林拿补贴……很多海雀人有“多重身份”,乡亲们都很有干劲。
过去一年,海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0611元。
海雀村的一张张笑脸
除了守好两片林,如何让海雀更美?文正友在山间呼喊:“观光道两旁的花要开了,咱海雀还要搞林下养殖,家家户户都养起可乐猪。”
山谷仿佛传来回音:“海雀会更好,越来越好!”
看毕,文正友将思绪收回,小心翼翼地把所有照片装到相册里。每一张都是他的骄傲,让他挂在嘴边放在心里。
文正友与父亲“对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