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荣:艾滋病患者的知心大姐
【新时代 她时代】
艾滋病患者的知心大姐
——记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办公室主任王克荣
光明日报记者 田雅婷
对很多人来说,艾滋病既神秘又可怕,但对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办公室主任王克荣来说,与艾滋病患者打交道再平常不过。她的手机里存储了700多个艾滋病患者的电话号码。为了能随时解答、解决患者遇到的各种问题,她手机24小时开机。很多艾滋病患者都说,王克荣就是我们的知心大姐。
王克荣1984年毕业于北京护士学校。在毕业分配时,老师找到当时担任团支部书记的王克荣说:“传染病医院需要两名护士,你考虑一下吧。”没有太多犹豫,王克荣答应了。很快,她来到传染病专科医院——北京地坛医院(原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报到,自此她开始了传染病护理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
“1997年,我轮转来到收治艾滋病患者的病房。”王克荣回忆说,当时大家对艾滋病还处于比较恐惧的状态,每次进病房,都会用帽子、口罩、隔离衣等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王克荣记得,自己接触的第一位艾滋病患者是一名叫老李(化名)的山西患者。老李的妻子告诉王克荣,老李在炼钢厂工作,车间发生了爆炸,为救同事和抢救设备被严重烧伤,在后来的救治过程中因为输血感染了艾滋病。了解到老李的事迹,王克荣被深深感动了,她尽心尽力地照护着老李。2001年,王克荣开始担任艾滋病门诊护士长,同时兼任红丝带之家护士长,从事艾滋病患者关怀工作。
与老李同期住院的还有一位女性艾滋病患者。那时人们对艾滋病还存在诸多误解,认为患上这种病都是不道德造成的。而且,多数人对艾滋病的传染方式有误解,认为只要接触就会被传染,因此,这名患者的亲朋好友全都疏远了她。于是,王克荣经常到病房陪她聊天,下班后还给她送报纸、买水果。由于当时没有很好的治疗药物,没过多久这名女患者就去世了,但她留下遗嘱,特别感谢王克荣对她的照顾,并捐出遗体供医学研究。
在与艾滋病患者的接触中,王克荣逐渐对艾滋病有了深入的认识,她暗下决心,要为他们多做些工作。为了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王克荣想了许多办法,她和同事们通过组织郊游、聚餐、座谈会等,让患者放松心情;她利用休息时间,给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咨询,宣传防治知识。她还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生理支持监测—心理情感支持—社区关怀管理”艾滋病门诊护理模式,并多次深入基层,为艾滋病护理人员做培训,河南、云南、新疆、广东、广西、四川等艾滋病高发地区,都留下了她辛劳的足迹。
由于王克荣在艾滋病护理和人文关怀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她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第44届南丁格尔奖、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等。不仅如此,她还是中国第一位荣获英国“贝利·马丁奖”的护士。种种荣誉面前,王克荣不忘初心,始终心系患者。她从繁忙的工作中体会到,自己能力再大也是微小的,必须让更多人加入到艾滋病防治工作中。为此,她努力发展壮大艾滋病工作志愿者队伍,如今,红丝带之家在册登记的志愿者已达到1000余人。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08日 10版)